湖湘人物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毛澤東文學院>湖湘人物

譚盾

來源:紀紅建   時間 : 2014-09-09

 

分享到:

  譚 盾(1958— ) 湖南長沙人,著名美籍華裔作曲家,在國際上享有聲譽。1986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同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是中央音樂學院“四大才子”之一,在校時創(chuàng)作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風·雅·頌》,運用民間曲調(diào),中國宮廷音樂,廟堂贊歌等原始素材,給人清新、別致的感覺,獲得了1983年德里斯頓·韋伯爾作曲比賽二等獎。被新聞界、藝術界稱為“新潮音樂”、“先鋒派音樂”、“崛起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到美國后,數(shù)家知名樂團聘他為樂團作曲,并出任BBC交響樂團(蘇格蘭)駐團作曲兼副指揮,1988年在美國舉辦了個人作品音樂會,這是中國音樂家在美國首次舉辦的音樂會。主要作品有《離騷》、《道極》、《天影》、《雙闕》等。曾獲格萊美作曲大獎、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獎”等。

  中華文明的傳播使者

  ——記著名美籍華裔作曲家譚盾

  紀紅建

  2008年8月初,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fā)起制作的《國家形象宣傳片——人物篇》在北京低調(diào)開拍。媒體稱,文藝界的“雙譚”巨星——譚盾、譚晶聯(lián)袂上鏡,為該片增加了亮點。譚盾和譚晶作為兩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人契合之處還在于,兩人的作品均以充分展示中國文化中和諧、融合、共存的精神。譚晶數(shù)次在國際和國內(nèi)舉辦以“和諧之聲”為主題的音樂會,譚盾的作品則把中國文化中的和諧與融合發(fā)揮到了極致。他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為傳播中華文明奉獻自己的力量。

  無偶有然。幾天后,長沙市文物局公布第三批文物名單中,著名美籍華裔作曲家譚盾下鄉(xiāng)當知青時住過的一棟集體宿舍被公布為“一般不可移動文物”。雖然此消息發(fā)出后在網(wǎng)上倍受爭議,但這也證明,更多的人在關注譚盾,關注譚盾的音樂。

  一

  譚盾出生于湖南長沙郊區(qū)思茅沖,自幼深受中華楚文化的影響,高中時下放到長沙市高新區(qū)東方紅鎮(zhèn)金南村(原望城縣高塘嶺黃金公社黃金大隊金橋生產(chǎn)隊)當知青。1976年譚盾被調(diào)至湖南省京劇團,離開知青點。從此時開始的其京劇音樂家生涯。

  1978年,譚盾帶著一把只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趙行道、黎音海直至獲得作曲碩士學位。在大學時期,譚盾即為當時中央音樂學院著名的"四大才子"之一,1979年,22歲的譚盾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交響樂作品《離騷》,就因使用了鼓、蕭等當時被認為是前衛(wèi)的音響和技術而引起爭議。

  1983年以交響曲《風雅頌》贏得國際作曲大獎(Weber prize in Dresden),1984年舉行的“譚盾中國器樂作品專場音樂會”發(fā)表了《天影》及《雙闕》等多首曲目,引起不少批評,卻也震撼了當時的民樂界。由于堅持在聲音、技術上的不斷探索,他被認為是中國先鋒音樂的重要代表人物。

  譚盾的音樂,可以回蕩在莊嚴肅穆的歌劇院,亦可以嘹亮于喧囂浮華的時尚秀場。當然,如果沒有后來的出走美國,或許就沒有現(xiàn)在名滿中西的譚盾。“我覺得自己就像一條魚,”譚盾說,“別人把我扔進了湖南這片水里,游過一陣以后我自己就感覺到這里成了一個池塘。后來到了北京,覺得北京很大,但生活8年后有了同樣的束縛感,之后就去了紐約,覺得那里才是大海。”中青亮點7?x_

  | X(d

  1986年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院,同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獎學金,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隨大衛(wèi)·多夫斯基及周文中學習并獲得音樂藝術博士學位。

  他帶去了所有的書、所有的錢——30美元,還有一大包衛(wèi)生紙,因為據(jù)說紐約的衛(wèi)生紙很貴。

  與其他大部分留學生一樣,那時的譚盾也曾艱難——一邊打工一邊念書——譚盾選擇了街頭拉琴。當時的格林威治村有很多尋夢的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在街上畫畫,陳凱歌、顧長衛(wèi)在打工;還有李安、陳丹青、陳逸飛,大家都一樣,最多的是夢想,最少的是錢。或許那時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年輕人將來會成為世界著名的音樂家。

  貧窮沒有阻止住夢想的腳步。譚盾的音樂開始綻放光芒。在紐約,譚盾放棄了當初留學時想要做“西方音樂權威”的野心,轉(zhuǎn)而回到他童年時吸收的那些鬼魅的音樂。他發(fā)明一種陶土的樂器,跟搖滾樂、爵士樂、交響樂的合奏,那是他寄托于泥土的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也成就了1988年他在美國伯克利舉行的首場陶樂演奏會,這是中國音樂家在美國首次舉辦的音會。“多媒體交響劇場”(OrchestraTheatre)系列是譚盾十年前開始的一種新嘗試,試圖把劇場表演、多媒體藝術與樂隊融合起來。

  機會往往給有準備的人。1989年,一首以自制樂器演奏的作品《九歌》問世后,譚盾終于在國際樂壇獲得成功,并不斷以令人驚奇的創(chuàng)作成為越來越被國際樂壇矚目的重要作曲家。音樂由幻覺構成,在其中,譚盾想象自己就是屈原,夢幻中國詩歌的起源、戲劇的起源?!毒鸥琛繁磉_了他決意在非常嘈雜的社會中,尋找一片安詳寧靜的故土;在嘈雜、現(xiàn)代、奢侈和塵世中間,尋找一種樸實、粗獷、人類本能的、愛的表達方式。

  從1990年開始,譚盾進行了一系列試圖把劇場表演和樂隊結合起來的《樂隊劇場》創(chuàng)作,其中為音樂界著名的“克羅諾斯弦樂四重奏”而寫的《鬼戲》及為日本NHK交響樂團創(chuàng)作的《門》,因其特別的表現(xiàn)方式而引起轟動;《交響樂1997--天地人》由大提琴家馬友友、香港交響樂團和中華編鐘樂團于1997年香港回歸音樂會上首演;同年歌劇《馬可·波羅》成為當年國際樂壇最轟動的重要演出,并為譚盾贏來諸多好評與國際獎項;此外,他所創(chuàng)作的歌劇《牡丹亭》、為美國紐約愛樂樂團創(chuàng)作的協(xié)奏曲《水》以及為全球新千年電視慶典節(jié)目《2000 Today》所寫的同名交響曲和為紀念巴赫逝世250年、受巴赫音樂學院委約的《馬修受難曲》等不斷成功上演,譚盾多元化的音樂使他聲譽日隆。

  是的,作為一名指揮家,譚盾以指揮及策劃具有多元化文化特色的當代新作品、新觀念音樂會和音樂節(jié)而著稱。他更受聘為1999年美國坦格爾伍德國際現(xiàn)代音樂節(jié)的藝術總監(jiān),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2000年藝術總監(jiān)。他以其鮮明而具有挑戰(zhàn)性的音樂觀念,與世界各主要樂團合作,曾指揮過的當代最重要的樂團包括:荷蘭皇家愛樂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英國BBC交響樂團、加拿大蒙特利爾交響樂團、日本NHK交響樂團、法國里昂交響樂團、悉尼交響樂團、巴西圣保羅交響樂團、倫敦小交響樂團及中國愛樂樂團等。

  1995年,受德國著名作曲家漢斯(Hans Werner Hanze)推薦,譚盾成為慕尼黑國際音樂戲劇比賽評委;1996年受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滿澈(Turu Takemitsu)提名獲加拿大格蘭.格德音樂獎(Glenn Gould Prize);1997年他被《紐約時報》評為“本年度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同年又被德國權威音樂雜志《歌劇世界》評為“本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譚盾榮獲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格威文美爾作曲大獎;2001年他因電影《臥虎藏龍》的音樂贏得使他聲名遠播的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金像獎。

  二

  當譚盾在西方音樂界呼風喚雨的時候,中國人對于他的名字卻明顯有些生疏,直到2001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從奧斯卡載譽歸來時,譚盾的名氣開始從西方傳到了本土。實際上,他一直在通過音樂向西方傳播中國文化。

  在2001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譚盾有一番正好45秒的著名答辭:“作為一個作曲家,我的夢想是讓音樂成為無國界、跨領域的藝術?!杜P虎藏龍》的原創(chuàng)音樂為東西方文化、情感與動作、高雅與通俗化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開始了一次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旅程。這再一次證實了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是我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F(xiàn)在這個夢想和這份努力經(jīng)由奧斯卡金像獎、經(jīng)由東西方的觀眾而廣泛傳揚,真是讓人歡心不已。我的另一個重要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就是融合被固有文化分隔成不同類別的音樂,讓它們互補長短:比如通過對精神與情感世界的細膩詮釋讓電影音樂更富于藝術性;通過引入新的表現(xiàn)形式和創(chuàng)新觀念而讓古典音樂更具有挑戰(zhàn)性、更能吸引眾多年輕觀眾。”雖然說的是《臥虎藏龍》的音樂,但卻說出了譚盾一貫的音樂理念和追求目標。

  有人說,譚盾的身上,交織著一股讓大眾愛恨難說的情緒,一方面,他將中國文化帶入西方,并讓西方音樂界認識到中國文化的悠久燦爛,另一方面,他的特立創(chuàng)新常常讓人大跌眼鏡,在賺足眼球的同時也導致了一些不屑的批評。這話不無道理。

  沒有一個人能像譚盾一樣,能成為這樣一個打破東方與西方、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簡單與復雜的多元文化的理想存在:一個生長于中國的東方人,在東西方文化世界里揮灑自如;一個曾經(jīng)在農(nóng)村務農(nóng)的下里巴人,如今是世界文化圈中的貴賓;一個常常使用古老、自然樂器的音樂家,卻常常使這些樂器發(fā)出最不可思議的、先鋒的聲音;一個被認為是前衛(wèi)先鋒的作曲家,卻擁有最大眾的音樂聽眾;一個音樂界的能人,卻讓他的音樂與戲劇、裝置等別的藝術門類融為一體……他自身多元文化的背景不斷給他提供了不斷打破各種界限、進行多元文化創(chuàng)作的壓力與可能,而他這種打破與創(chuàng)作也不斷豐富著他的背景。

  最早令譚盾名噪國際的是用“陶器”和“紙”來創(chuàng)作音樂,此外“石頭”和“水”也是他非常喜歡在音樂中使用的,有名的《陶土樂》、《水樂》、《紙樂》等實驗作品引起國際樂壇注意。除了用“陶器”和“紙”作為他編寫樂曲的配樂外,譚盾也比較喜歡以大提琴、編鐘等樂器作配樂,但那不一定是大提琴傳統(tǒng)的聲音,在《臥虎藏龍》中,譚盾讓馬友友將大提琴拉出了二胡的聲音,而在《交響樂1997--天地人》中。

  將東西方音樂進行融合是譚盾慣用的方式,除了《臥虎藏龍》,在歌劇《馬可波羅》中,他把西方歌劇與中國京劇唱腔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了一種全新的歌劇語言,給國際樂壇帶來的震動至今猶有余響;在弦樂四重奏《鬼戲》中,他糅合了中國皮影戲、民謠《小白菜》和琵琶演奏,紙和水也成為樂器的一種,同時,每一個演奏者又像一出戲劇的表演者;這種融合在將京劇、歌劇、木偶劇、交響樂融為一體的多媒體交響曲--《門》和《周朝六舞圖》中更為變本加厲,《門》講述了中國的虞姬、日本的小春重生和西方的朱麗葉三位愛情悲劇的主角,在生死門前所袒露的愛情觀。作曲譚盾既是指揮,又擔任生死判官的角色。這部音樂作品還將流水聲和古老英文打字機的打字聲,與音樂有機地融合到一起,令人回味無窮?!吨艹鑸D》是譚盾為中國舞蹈家黃豆豆度身定制的作品,它用青銅編鐘為表達手段,配合譚盾富有個性的手擊和吟唱,再現(xiàn)了先秦祭祀場景。

  這些令人不斷感到新鮮的創(chuàng)作并非一開始就贏得一片叫好聲,著名的《紐約時報》在把譚盾評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之一”以前,也曾把他罵得狗血噴頭:“這個中國人為什么一定要讓我們把啤酒和葡萄酒混到一塊喝呢?為什么這個人一定要把小提琴寫成像京胡的樣子呢?”即使在西方也曾經(jīng)有很多人說,東方就是東方,西方就是西方,這兩者從來就不可能在一起。多年來,中國藝術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求一條逾越東西方文化鴻溝的道路,這種對話漫長而艱難。藝術的純粹與融合之間的爭論在長時間里一直未能休止,融合要不意味著新的生命力,要不什么都不是,在一切爭議中,譚盾堅持并成功了。

  2004年10月31日,在第七屆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上,譚盾推出的一部名為《地圖》的音樂作品倍受關注,在這部音樂作品中,譚盾將影像中原汁原味的湘西本土音樂與現(xiàn)場交響樂融為一體,并把它稱之為多媒體景觀音樂。隨后幾年,譚盾帶著他的這部作品在國內(nèi)外巡回演出,尤其是在湘西鳳凰演出時,譚盾曾經(jīng)將演出舞臺搭建在鳳凰古城北門碼頭的沱江河畔,3000多名當?shù)鼐用窬奂诖?,現(xiàn)場聆聽了他們生命中的第一場交響音樂會。

  譚盾的不同尋常的音樂理念和中國文化的底蘊讓他走出了一條超越常規(guī)的音樂創(chuàng)作之路。他做出了水樂、石樂等離經(jīng)叛道的音樂,他的作品和為人都備受爭議。但這位被貼上另類標簽的音樂大師熱情似火的個性和對音樂的執(zhí)著,是他給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二十多年來譚盾通過他的音樂把中國文化傳到世界,受到各地音樂愛好者的尊重和喜愛。其主要作品包括:五部交響戲劇系列、觀念音樂--自然系列、歌劇《茶》、多媒體交響協(xié)奏曲系列、《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四重奏與琵琶《鬼戲》、歌劇《牡丹亭》、由英國愛丁堡藝術節(jié)委約的歌劇《馬科·波羅》、受德國"巴赫國際協(xié)會"委約的《復活之旅》、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chuàng)音樂獎的《臥虎藏龍》、為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而寫的原創(chuàng)音樂、為香港回歸而作的《交響曲:天地人》、《世界交響曲》以及為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改編創(chuàng)作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等等。而這些作品大都由世界著名指揮家和樂團及帕爾曼、馬友友這樣的大演奏家來演奏的。這些驕人的成績足以說明,譚盾已經(jīng)用中國文化作為根基,融入世界音樂大氛圍中,并完全被世界所接納,所歡迎。

  譚盾主要藝術成就

  著名作品:《門》、“永恒的水”協(xié)奏曲、《地圖》、《臥虎藏龍》系列、《南京大屠殺》主題曲。

  其它其主要作品:五部交響戲劇系列、觀念音樂--自然系列、歌劇《茶》、多媒體交響協(xié)奏曲系列、《死與火:和畫家克利的對話》、四重奏與琵琶《鬼戲》、歌劇《牡丹亭》、由英國愛丁堡藝術節(jié)委約的歌劇《馬科·波羅》、受德國"巴赫國際協(xié)會"委約的《復活之旅》、榮獲奧斯卡最佳電影原創(chuàng)音樂獎的《臥虎藏龍》、為張藝謀的電影《英雄》而寫的原創(chuàng)音樂、為香港回歸而作的《交響曲:天地人》、《世界交響曲》以及為世界著名鋼琴家朗朗改編創(chuàng)作的《八幅水彩畫的回憶》等等。

  指揮藝術:作為一名指揮家,譚盾以指揮及策劃具有多元化文化特色的當代新作品、新觀念音樂會和音樂節(jié)而著稱。他更受聘為1999年美國坦格爾伍德國際現(xiàn)代音樂節(jié)的藝術總監(jiān),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2000年藝術總監(jiān)。

  “發(fā)明”作品:最早令他名噪國際的是用“陶器”和“紙”來創(chuàng)作音樂,此外“石頭”和“水”也是他非常喜歡在音樂中使用的,有名的《陶土樂》、《水樂》、《紙樂》等實驗作品引起國際樂壇注意。除了用“陶器”和“紙”作為他編寫樂曲的配樂外,譚盾也比較喜歡以大提琴、編鐘等樂器作配樂。

  主要榮譽:1999年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為電影《臥虎藏龍》的作曲獲得200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chuàng)配樂獎”,憑《臥虎藏龍》獲第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獎;獲第44屆格萊美四項提名:“最佳電影原創(chuàng)音樂”——取自電影版《臥虎藏龍》主題曲,“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歌曲”——取自《臥虎藏龍》的《月光愛人》,“最佳古典音樂”——取自《臥虎藏龍》的《永恒的誓約》,“最佳古典音樂協(xié)奏曲”——取自譚盾的《易》吉他協(xié)奏曲等。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