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閱讀>評論

文清韻悠話傍石——讀唐正鵬先生《傍石集》

來源:姚傳笑   時間 : 2015-01-12

 

分享到:

  一首歌,能否悅耳動聽,百唱不厭。在于她詞曲是否優(yōu)美,能否引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共鳴。一本書,能否讓人愛不釋手,百讀不煩。在于她思想是否深邃、觀點是否新穎,哲理是否深刻、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否嫻熟。

  理智而客觀,細膩而流暢,持重而豁達,獨特而靜美;似溪流,清純清澈、清新清亮;似歌謠,婉轉(zhuǎn)美麗,余韻悠悠。讀罷唐正鵬《傍石集》,讓我有了這般強烈感受!

  唐正鵬的《傍石集》,共有散文、雜文、評論、詩歌四個部分共四十九篇(首),洋洋近二十萬字。十二首詩歌以抒情言志的“古風”為主。散文二十四篇及文學評論十三篇,因作者飽讀“經(jīng)、史、子、集”,國學知識積淀深厚,其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以“文化散文”和“文學評論”見長。《傍石集》全書的精華,也就在此。

  讀唐正鵬的《傍石集》,讀他的“文化散文”及“文學評論”,總能使我有一番藝術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知識的累積,甚至有一種人格再造的感覺。作者淵博的學識、流暢的文字,加上新聞工作者職業(yè)特有的敏銳洞察力與客觀前瞻性,其獨到的分析、全新的觀點隨其文章行云流水般緩緩淌進心間,徐徐打動、激勵和鞭策著我。其濃郁的沅水文化情結、扎實的文學功底、流暢簡練的語言駕馭技巧和對文化、文學藝術的特殊感悟及審美能力、對浩浩“國學”的揚棄式解讀、強烈的人性彰顯和人文關懷每每使我如獲至寶、不忍釋卷。

  唐正鵬和我有點緣。小時候,我們同在沅水邊一個貧窮的小山村里長大,同一所村小讀書,因我年長他一歲,所以成年后他就禮貌地尊稱我為師兄。我們倆雖算不上兩小無猜、青梅竹馬,但也是知根知底、知情知性的了。打小共飲沅江水,同爬浦市代朝山,是那一方靈性的山水把我們養(yǎng)大,那一群質(zhì)樸的山民哺育我們**,我們對家鄉(xiāng)的感情親切而難忘。從唐正鵬文章的字里行間,總能品出那樸實的家鄉(xiāng)觀念和深深的沅水文化情結。正如他在《傍石集》里所說:“我出生在沅水邊有著兩千多年文化積淀的浦市古鎮(zhèn),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唐代詩人王昌齡、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都曾駐足于此。這里,古剎江東寺黃昏那沉沉的鐘聲,沅水江面清晨迷蒙的煙霧,那一波接一波從遠古滾滾而來的波濤,和那早已消逝在時空隧道的人物和聲音,常常勾起我對古鎮(zhèn)、對沅水的沉思,時時震撼著我的心靈••••••”讀罷這優(yōu)美動人的文字,那滄桑樸實的家鄉(xiāng)觀念,難分難解的沅水情結仿佛躍然紙上、力透紙背。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古老的湘西,有兩大文化淵源和現(xiàn)象。一是以土家族苗族文化為主要載體的“酉水文化”現(xiàn)象。二就是以楚漢文化為基礎,交融苗、瑤、畬族民俗民風,籍“盤瓠文化”為載體的“沅水文化”。唐正鵬就屬于典型的“沅水文化”代表之一,他文章所體現(xiàn)的包容、兼蓄、理智、借鑒、豁達、超越的風格就屬于沅水文化所表現(xiàn)、審視、觀照的對象——即包括《傍石集》里所表述的濃厚的沅水文化情結。

  讀《傍石集》,首先感覺到的是,作者非同一般的扎實的文學功底和對文學藝術的特殊感悟及文化審美能力。他說:“文學乃人學,是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所獨有的情感流露和情緒宣泄;同時,也是語言的藝術,是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乃至不同語境條件下,人們運用語言工具對情感流淌和情感宣泄的駕馭••••••隨著閱歷的延續(xù),境況的變遷,認識和思維定式的形成,以及情感情緒的變化和波動,促成了對世界、社會、人生生發(fā)出不同的感受,或馥郁、或淡疏;或濃妍、或素樸;或飄逸、或凝重;或瀟灑、或穩(wěn)健••••••用真實的、真誠的、強烈的情感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作品才會撥動讀者的心弦,引起共鳴,從而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的心靈溝通(見《傍石集》開篇:《固守心靈的家園》)。”透徹的感悟,唯美的文字,讀來無不令人折服。像這樣諸如“個性”、“風格”等的文學、文化方面感悟,以及對文學領域當今的“功利”、“浮躁”、“妒忌相輕”惡習的批判,書中還有很多,這里不一一列舉。還有,關于文化審美能力他在《傍石集》中《開啟湘西文化的美學窗口》一文里這樣說:“一方面在追根朔源中用美學觀點和方法闡釋具象化的文化現(xiàn)象,發(fā)掘湘西文化中的許多美學思想;另一方面,通過研究具象化的文化事項展示古今之湘西人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審美標準、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思維和審美實踐,從而凸顯湘西有代表性的各種文化藝術門類的美學特征,為我們解讀、領悟和傳承、發(fā)展獨具特色的湘西文化開啟一扇美學窗口。”

  《傍石集》里,作者對浩浩“國學”的歸納、總結、揚棄式的解讀也無不使我心悅誠服。《傍石集》第157頁中說:“……國學應該具備三個特點:一是國學是我國固有的學術文化,是由各種具有專門系統(tǒng)的知識所構成的學問;二是國學從屬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又以理性的、觀念性的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屬于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三是國學應區(qū)別于‘西學’,從時間上界定,應該是我國‘工業(yè)社會’以前的傳統(tǒng)文化,指以儒、釋、道三家學問為主干,文學藝術、戲劇音樂、武術、菜肴、民俗婚喪禮儀等為枝葉的傳統(tǒng)中國文化體系。”作者的這一總結、定義,恰如其分、合乎實際、令人信服。另外,認識唐正鵬的人大都以為他只是一位文士。讀了他的《傍石集》后,我強烈感覺到他不僅僅只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有思想有觀點有創(chuàng)新的文化學者。在《傍石集》里他這樣一段話耐人尋味:“用當代哲學的觀點來考察道家的太極陰陽圖,揭示了這樣一個規(guī)律: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對立的兩個方面,兩個對立面的相互交融、包含,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zhuǎn)化或協(xié)調(diào)吻合,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并告訴人們一個道理:有利于對方,便有利于整體,反過來也就有利于自身;反之,也一樣。(見159頁)”還有他對老莊哲學的解讀:“‘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段話里‘柔’、‘剛’、‘強’、‘弱’的優(yōu)與劣的比較,闡述了‘強大居下、柔弱居上’的哲理,給人以無窮的啟迪和教益•••••但老莊哲學‘無為而治’和‘絕對自由’的致命弱點,又凸顯了其消極頹廢之處。(見160頁)”這些入木三分的“揚棄式”解讀,進一步開闊了讀者的視野,也表現(xiàn)了作者創(chuàng)造性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取舍能力和一個文化學者的深邃的思想考量。

  讀《傍石集》,品唐正鵬的文化散文,深深感覺其達觀的人性彰顯和強烈的人文關懷。書中第131頁有一段話:“人是自然人和社會人的統(tǒng)一體,也就是說人的自然屬性能夠使人類得以生存和繁衍,其社會屬性能夠使人的群體得以和諧相處,從而形**類社會。”第166頁還有一段話,更是讓人見微知著:“縱觀儒家學派的發(fā)展歷史和所傳承下來的典籍經(jīng)緯,就不難發(fā)現(xiàn):儒家文化既是人性終極關懷的覺醒,用理智和道德面對世界的文化,也是一種關注和探討人類共同而永恒的話題——人生問題的人文化……”等等這些關于人性和人文關懷的論述,作者在書中的許多篇章中都有觸及,礙于本文篇幅,這里不一一列出。還有,作者那“學陶解憂,以文守志”的超脫、豁達的文人處世態(tài)度;博采眾長,取長補短的學研精神;“人格特征上的自強不息,人性修養(yǎng)上的固守本心,出處行藏上的包容化育和物質(zhì)追求上的知足常樂”的文化價值理念等等都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談到這里,需要補白一下唐正鵬《傍石集》起名的由來:作者出生地——浦市古鎮(zhèn)高山坪村(作者眼中的“菊村”)盛產(chǎn)菊花石,巧的是他家祖居就在離產(chǎn)菊花石石洞最近的地方。故其取筆名:傍石。在我想來,石頭,有石崖、崖壁,作者是否有取“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之意,暗喻其所崇尚的,文人“高清自潔、剛正不阿”之本色,也即是作者自身人文精神的體現(xiàn)了。

  談完了《傍石集》,我看有必要再談談唐正鵬的治學精神,以便我們更深層次地了解《傍石集》作者文化、文學藝術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嚴格來說,唐正鵬應算是一位“半路出家”的優(yōu)秀作家、編輯、記者。年輕時學的是農(nóng)學專業(yè),因為他對文學的長期偏愛,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畢業(yè)后分配在鄉(xiāng)鎮(zhèn)工作期間,他邊工作邊寫通訊、散文,在而立之年調(diào)往縣委宣傳部。才華出眾、勤奮敬業(yè)的他,幾年后調(diào)任湘西《團結報》總編室主任,才名副其實地以新聞和文學為業(yè)了。而后十幾個寒來暑往、十幾年寂寞苦讀,終于收獲了這本厚厚的《傍石集》。讓我不得不驚喜佩服:他在文學領域的創(chuàng)作成就、國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絲毫不亞于所謂“科班”出身的“學院派”專家。

  好幾年前,無意中看到唐正鵬《傍石集》中的那篇短小精悍、膾炙人口的文學評論《悠悠離愁苦,綿綿相思情——張九齡‘望月懷遠’賞析》刊登在《團結報》頭版,懷著好奇的心情讀罷,其華麗的文采、精辟的見解、流暢的語言使我眼睛一亮,幾年不見,學弟唐正鵬的形象在我心中陡然變得“光輝”“高大”了起來。從此,我與唐正鵬從校友變成了文學上的摯友,電話里、酒席間開始了頻繁的交流往來。《傍石集》尚未出版前,時常喜歡聽他:對中國古代經(jīng)典名著如數(shù)家珍般的侃侃而談、對我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三教及儒家文化的精髓——“仁、義、禮、智、信”精辟獨到的見解、客觀全面聯(lián)系當今實際的分析比較、成熟而準確的歷史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解剖,使我由衷地贊賞佩服。多年的潛心苦讀,確讓我對他刮目相看!《傍石集》中,他自己卻謙虛地解釋為:“也許是過于看重個人的好惡和心性的緣故,總想在喧囂熙攘之中,求得些許恬靜與安然,以此涵養(yǎng)性情,找尋自我••••••”我卻認為:正因了那份恬靜,那份安然,才成就了他心血澆鑄的《傍石集》!成就了他對湘西文化、湘西文學以及沅水文化的特別奉獻。

  離亂出英雄,盛世現(xiàn)才俊。讀完人文思想深邃、國學內(nèi)容豐富的《傍石集》,冷靜回望,感覺其“既重人文精神,又不忽視天地道心;既有較強的學理性,又注重心靈的感悟;既視野宏闊,又具有細致入微的精研功夫;既保有一顆中正平和之心,又不失激越銳氣。”我不得不感嘆唐正鵬既有一個新聞編輯的審視閱歷,又有一顆對觀照對象的赤誠善意;既有文化學者的曠達睿智,又有一個作家的靜思深沉。唐正鵬的《傍石集》,特別是其文化散文,慢慢讀來,仿佛聽一位學識淵博、兩鬢斑白的老教授在做精彩演講。細細品來,如聞芝蘭之香,如沐清風之爽,如聽琴瑟悠鳴,如睹空靈美景。個中余味,意蘊深長……

  手捧這本厚厚的《傍石集》,我久久舍不得放下。我在沉思:武陵山下,沅水河畔,又多了一顆文學亮星在閃耀;湘西邊地,土家苗寨,又一個學者型散文家已經(jīng)誕生。在物欲橫流的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文學界浮躁功利的現(xiàn)實中,相信!唐正鵬《傍石集》的出版,恰似一汪清清的泉水,滋潤我們心田;更像一首老歌,歷久彌新,韻味悠悠……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