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人物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湖南省作家協會>毛澤東文學院>湖湘人物

胡光凡

來源:   時間 : 2015-01-27

 

分享到:

  胡光凡(1931— )湖南益陽人,著名文學評論家。曾任《湖南日報》編輯、記者,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主要著作有《周立波評傳》等。

  執(zhí)著而堅定的耕耘

  ——訪《周立波評傳》作者胡光凡

  或許因為同鄉(xiāng),或許出于對周立波創(chuàng)作道路和革命文學生涯的崇敬摯愛,他以八度寒暑的耕耘,寫出了這本專著,給周立波的在天之靈,獻上一個“羞澀的花環(huán)”。

  他是新聞記者出身,多年的編輯記者生涯和從事文學研究的經歷,養(yǎng)成了一種敏于思考而慎于言辭的作風。在周立波學術研討會上,我訪問了他。他對我的提問,竟不時翻書作答。斟字酌句,學者風范。這種嚴謹,恰與我隨便的提問形成對照。

  我的第一問帶有挑戰(zhàn)性:“有人說,周立波的創(chuàng)作成就正好與其缺陷扭結,您如何看待?”他說,立波同志首先是一個熱情的戰(zhàn)士,其次才是杰出的作家,其創(chuàng)作步伐始終與中國革命同步,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革命發(fā)展道路的巨大規(guī)模及其宏偉氣勢。當然,他有缺陷,代表作之一《山鄉(xiāng)巨變》,現實主義成就不能否定,但其中確有“左傾”影響,這個影響,直到粉碎“四人幫”后作家對作品進行的某些修改中,還可以看出來。但他認為,這應當進行歷史具體的分析,既要看到作家的主觀因素,也要看到客觀的時代因素。周立波、柳青、趙樹理這些描寫農村生活的“鐵筆”、“圣手”,創(chuàng)作上出現的某些問題,包括后來各自的坎坷遭遇,都不只屬于某一作家,而是一代作家的共同“悲劇”。他說,立波其實是一位極富人情味,有一顆美好心靈的作家,作品里充滿了對人民、對自然、對生活的愛。這也是在近年文學流派紛起,現實主義相對冷落的情況下,他堅持研究周立波的重要原因。

  寫作是艱巨的勞動。當我問及他寫作的細節(jié),并舉楊繼仁寫《張大知傳》的細節(jié)作例,請他提供時,他連連說:“你太厲害了!”而又報之學者式的回答:“寫書時,并未想到成書后有人采訪,故未作筆記,現在從哪里談起呢?”我掂掂27萬字的專著開玩笑:“那就是‘勞苦多少事,盡在不言中’了。”他微笑著點頭。當然,一抽屜卡片,尺多高的手稿,三次大的修改,沿立波足跡行程萬里的調查,以及對作家創(chuàng)作生涯、文藝思想及其矛盾的理論作歷史評價,都足夠說明來之不易。難怪日本學者阿賴耶教授稱他為“周立波詞典”,并提出將《評傳》翻譯為日文。

  我請他推薦立波作品改編電視劇。他舉出了《湘江一夜》與《鐵門里》。前者是粉碎“四人幫”后寫的,反映三五九旅南征抗日的短篇,寓金戈鐵馬于明月清風之中,后者是20世紀30年代寫于上海監(jiān)獄的一組短篇,充滿對自由的向往與人性關懷。改編成電視劇,相信能贏得今天的電視觀眾。他動情地說,中國革命中,我省涌現了一批革命文藝家,影視界應寫出其傳記影視,這很有意義。如果電視工作者寫立波傳記片,他極愿意合作或提供幫助。

  告別時,我對他說:“您很嚴謹,我又太隨便,但不要以為今天年輕人對文學新流派的探索都是不負責任的。”他莞爾一笑,說,他正是希望不同流派的創(chuàng)作研究者互相對話,共謀發(fā)展。寫作《周立波評傳》,也是為繁榮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作一回“小小貢獻”。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