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文學閱讀>評論

思維裂變與詩性彰顯

來源:潘桂林   時間 : 2015-03-16

 

分享到:

  楊林的詩寫一直在求變中延伸。從《春夏秋冬》運用接龍形式將節(jié)氣、生命、鄉(xiāng)情融匯,經語言空靈、細膩深邃的愛情抒寫,到激蕩生命原力和史詩氣質的《侗族大歌》,再到《有縫對接》以存在之光照亮生存境遇的多維詩意傳達,他一直在實驗,力圖突破。語言滑潤精致,入口即化卻頗有回味,這是讀者對楊林詩歌的大致印象。他認同形式主義文論的“陌生化”詩學觀,認同詩意與生命震顫的關系,但他反對將詩意獲得局限于語詞翻新和意象疊加,而強化思維與詩意的關系。他在寫給黃明祥詩集《中田村》的評論中提出了“思維抵達何處,語言隨即而至,詩性隨即而發(fā)”的詩歌創(chuàng)作觀,并在近作《思維還是語言》(組詩)中突破慣常路徑,在思維裂變中敞開令人震驚的詩意空間。

  他的思維裂變首先體現在選題的日?;瑥姆菜咨娜魏喂?jié)點出發(fā),走向對現實生活的深層認證和反思。在《聊天》中,“我”竟然在人群中“熟睡”,而醒著的只是舌頭,這是對傳統(tǒng)“聊天”狀態(tài)的顛覆,然而這反?;枋鰠s彰顯了聊天的實質:在毫無意義的話語泡沫和風暴中,世界被越描越黑,辯解的結果是破綻百出,而個體的主體性在聊天中被同化被消弭的悲哀霎時彌散開來。詩人是從典故“飛蛾撲火”進入《飛蛾》的寫作,寫出世人無聊議論、坐看他人墜落的病態(tài)心理,以及世俗觀念對決絕者制造黑暗的負面影響,但又能破開慣例,反用典故,將“夜當成一條路,翅膀就是火”,從而賦予撲火者在決絕中自我拯救的明亮詩意。

  思維裂變也體現在對某些常態(tài)意象的潛在意蘊甚至反向意味進行開掘呈現。“螞蟻”的卑微狀態(tài)和堅韌品格在詩歌表達中已經淪入了自動化領地,要寫好《螞蟻》實屬不易。楊林的驚人之處在于對“路”和生存空間的深度理解。在時光逝去“身體已舊”的生命現場返觀才發(fā)現:無路可走是痛苦,道路過多是繩索,然而螞蟻幸福自得,因為它有“很小的一塊天空”。詩歌將存在的本真狀態(tài)推出:藏身之穴,存在于懸崖與懸崖之間,無處不在的災難和逼迫將生命打壓,磨薄,成為浩大世界中卑微到近于“虛擬的塵”。這種逼仄的生存焦慮和通透的虛無領悟是楊林詩歌的重要主題,也是《憂傷》寫成的情感基調。或許最好的解脫就是轉身,然而詩人將讀者帶入了這一思維的對面,從而彰顯深過轉身的憂傷,背影也無法“為我解綁”,這真是嵌入靈魂和骨髓深處的傷。“將憂傷還給我,我就是幸福的”,結尾將憂傷轉化為幸福,盡管無法越過時間的墻,然而記憶是甜蜜的痛,永遠的光,是生命活過愛過的見證。這種力量在《屏蔽》中也有表達。然而詩歌的真正亮點不是情感而是其悖論式思維,它使質感的生命在逆向敞開中得以呈現。在俗世中,當謊言代替承諾,炎涼當作腳步,甚至逃避也成為追蹤,那么,“他”只能沉淪于喧囂之中,屏蔽是唯一的退路和駐守。只有主動屏蔽和忽略外在,才能退回自身,撥亮體內的燈,“經過村莊,溪流,與荒原中搖曳的樹”,撿起被陽光(即外在之光)遺落的孤獨,這份孤獨才是靈魂生長的養(yǎng)分。因此只有屏蔽才能敞開內在的我,取出屬于自己的光和溫暖,才能獲得顫栗和真正的幸福。

  悖論和隱喻是詩歌的基本話語方式。但很多詩人和評論家都將之理解為修辭表達。事實上,這是深層的審美機制,讓思維帶動修辭,帶動詩意呈現。楊林甚至寫下《思維還是語言》的詩歌,觸目驚心地展示了思維裂變造成的精神和審美風暴。舌頭指代的語言并不能證明什么,只有頭顱代表的思維和精神才能證明世界的秩序;一切都可以顛覆和重建,只要轉換思維轉換視角,世界會以嶄新的面貌呈現被遮蔽的本真?;蛟S世界本來就不具備“直立的秩序”,本來就“謊言盛行”,而你擁有的真實或許就是“黑夜”,人生在世本身就難逃“被拋”被遺棄的命運,沒有廣闊的天地,只有死寂的荒原。反傳統(tǒng)的話語表達方式,呈現出劈啪作響的現代性與后現代焦慮。而后現代精神的核心就是顛覆傳統(tǒng),打破精神桎梏,在審美震驚中敞開被遮蔽的真實。顯然,反常規(guī)的思維引導了反傳統(tǒng)的話語,也呈現了反傳統(tǒng)的詩意。這三者形成了完整的動態(tài)循環(huán)。

  思維裂變還可以表現在詩歌話語表達風格的反常規(guī)上。《我愛你身上的森林》用新穎別致的標題打開了詩歌鮮活的畫面,在人與自然物的同構中表達愛的艱難,詩語和情感都顯得厚重、隱忍乃至無奈。楊林曾在論詩中反復強調詩歌寫作要放松,要掙脫詩歌傳統(tǒng)慣例的約束,實現輕松隨意中的厚重悠遠。組詩最后三首在這個方面越發(fā)到位,其標題讓人詫異,忍俊不禁,甚至還用“屁股”觸碰了唯美詩寫的禁忌。《世界杯,突然嫉恨潘桂林》看似極為率性,卻包含了深厚的存在哲思和當下關懷。詩歌從潘桂林說過的一句話“海德格爾的《林中路》值得一讀”為起點展開,聯(lián)想到現實的宴席、“世界杯”的盛筵,在凝視茶杯、凝望江水、體悟自我境遇與觀望世界杯、沉浸虛擬狂歡的不同空間中自由穿行,最后以極具哲理意味的句子收尾。整首詩歌具有樓梯詩的外觀結構,跳躍錯落的文字形態(tài)和節(jié)律構成,推出向往和憋悶錯雜的心理情緒。天空是理想,大地是現實,“這只巨大的杯子裝滿了天空,卻無法盛下大地”,而“世界杯”虛妄的熱情其實是“世界悲”情緒的隱性蔓延。生存和文化的隱憂洶涌而來,這應該是嫉恨潘桂林的緣由,她引發(fā)了詩人對存在之嚴酷和穿越之艱難的思考。“嫉恨”由調侃出發(fā),卻落入了深度反思。“語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爾),說話的方式與生存的方式具有同構性?!秾W說四川話》一反常規(guī)思維直接表達生活理想的詩寫方式,從說話方式的選擇去表達生活理想,巧妙而有效。“四川話”事實上是一種文化符號,代表著安逸舒緩的生活方式和寧靜淡然的心理追求。學說四川話表達了渴望詩意棲居的人生態(tài)度,“我去往哪里,哪里就是鄉(xiāng)音”,原鄉(xiāng)之音即貼近靈魂的聲音。詩中緩緩流淌著錯過與留戀,懷念與柔軟。

  最具思維顛覆效果的是詩歌《屁股》。這個標題像一枚炸彈粉碎了人們對楊林的期待,誰也無法想到擁有文字潔癖和崇尚空靈之美的他,會去觸摸這一曖昧的身體部位。事實上,身體是天賜的生命構成,高貴或低賤、曖昧或光明等分別完全是文化觀念的強加。詩人思維的獨特之處在于,利用好奇心、窺視欲吸引不同讀者的眼睛,但他沒有沿著身體撫摸和欲望沉醉的路徑行走,而是轉換角度,以驚雷之聲寫出了“囚禁”與“異化”的主題。在我看來,寫出“屁股”這個命題是一次思維的爆炸,是對文化霸權的挑戰(zhàn),是還原事物本質的回歸,也是深思社會人復雜內心狀態(tài)和現實境遇的審美行為。思維和胸襟引導語言和詩意,讀者不僅沒有讀到下半身眷念,反而讀到了對現實人生的洞察、文化偏見的反思,甚至品出形而上意味:被凳子囚禁,被現實囚禁,被文化思維囚禁,這就是現代人的境遇。楊林雖然善于撕裂光和平靜對生活本真的遮蔽,抖出生活暗里,但他始終強調詩歌要在結尾處上揚,“如果生命還可以延續(xù),天空就是爬行的反面”,這是呼吁生命掙脫被囚禁被約束的匍匐狀態(tài),去尋找自由的藍天。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