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毛澤東文學院>文化研究

高原:詩魂昌耀

來源:   時間 : 2015-04-28

 

分享到:

  昌耀置身高原,深深地愛著這“群峰壁立的姿色”,這“高山草甸間民風之拙樸”。而當他以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的身份來審視和反思“高原”的蠻荒、駁雜和粗礪時,則又滿懷憂思。這種審視和反思主要有以下三個向度。

  第一個向度:歷史反思——“我將與孩子洗劫這一切”

  高原保留著更多歷史的陳跡和化石,上面刻寫著貧窮、衰朽、戰(zhàn)爭、殘忍、隔閡這樣一些文字。原野上有“未聞的故事”,“哀憫已像永世的疤痕留給隔岸悵望的后人”;有“被故土捏制的陶塤”,吹奏著“從古到今誰也不曾解開的人性死結(jié)”。詩歌中一再出現(xiàn)的“城堡”已成為一個象征,成為另一個封閉的、荒涼的古原?!豆瓗靾D》表達的是“城堡,宿命永恒不變的感傷主題”:

  一切都是這樣寂寞啊,

  果真有過被火焰烤紅的天空?

  果真有過為鋼鐵而鏖戰(zhàn)的不眠之夜?

  果真有過如花的喜娘?

  果真有過哈拉庫圖之鷹?

  果真有過流寓邊關的詩人?

  是這樣的寂寞啊寂寞啊寂寞啊

  在詩人看來,光榮的面具已隨武士的吶喊西沉,城堡是歲月燒結(jié)的一爐礦石,帶著暗淡的煙色,殘破委瑣,千孔百瘡,時間似乎凝固了,“無所謂古今”,“所有的面孔都只是昨日的面孔。所有的時間都只是原有的時間”。站在城堡上,撫摩歷史“高熱的額頭”,詩人滿懷著美好的期待:“仰望那一顆希望之星/期待如一滴欲墜的葡萄。”《空城堡》用“我”和“孩子”兩代人的眼光——亦即“現(xiàn)實”和“未來”兩重身份,看待和走進“城堡”:

  而后我們登上最高的頂樓。

  孩子喘息未定,含淚的目光已哀告我一同火速離去。

  但我索性對著房頂大聲喝斥:

  出來吧,你們,從墻壁,從面具,從紙張,

  從你們筑起的城堡……去掉隔閡、距離、冷漠……

  我發(fā)誓:我將與孩子洗劫這一切!

  詩人對歷史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一方面眷顧于高原“昨天”拓荒者的足跡和音樂的盛典,敬畏于歷史的古老和肅穆,另一方面又在“太寂寞”的感嘆中含有對歷史凝固的反思和超脫。

  第二個向度:現(xiàn)實反思——“神已失蹤,鐘聲回到青銅”

  現(xiàn)代文明的腳步給古老的高原帶來青春活力的同時,也使高原的精神海拔開始陷落。地表在傾斜,詩意在流失。“偶像成排倒下”,“偽善令人怠倦”:

  不將有隱秘。

  夜已失去幕的含蘊,

  創(chuàng)傷在夜色不會再多一分安全感。

  濤聲反比白晝更為殘酷地搓洗休憩的靈魂。

  人面鳥又趕在黎明前飛臨河岸引領吟喚。

  是贖罪?是受難?還是祈禱吾神?

  夜已失去修補含蘊,比冰霜還生硬。

  世界無需掩飾,我們相互一眼看透彼此。(《燔祭》)

  不少人失去了精神追求,失去了內(nèi)心的激情,陷入迷狂,變得空虛、浮躁和平庸。“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與高原的厚重底蘊構(gòu)成反差。“荒原”已失去了其原初的質(zhì)樸和內(nèi)在的富有,逐漸延伸到人的精神領域,成為荒涼的代名詞:

  淘空,以親善的名義,

  以自我放縱的幻滅感,而無時不有。

  骨脈在洗白、流淌,被吸盡每一神經(jīng)附著:

  淘空是擊碎頭殼后的飽食。

  處在淘空之中你不辨痛苦或淫樂。

  當目擊了精神與事實的荒原才驚悚于淘空的意義。(《淘空》)

  在外界因素和自我心靈的作用下,精神被慢慢淘空;“骨脈在洗白、流淌”一句,則暗含著高原歷史精神的富有和飽滿,賦予淘空這種“現(xiàn)實存在”一種悲劇性的色彩和意義。

  對現(xiàn)實的反思,也就導致對高原昔日生活的回瞻,在歷時性的心理跨越中構(gòu)成一種對比:“然而承認歷史遠比面對未來輕松。/理解今人遠比追悼古人痛楚。”(《在古原騎車旅行》)

  第三個向度:自我反思——“誰能模仿我的疼痛”

  詩人的自我反思,以及由反思帶來的孤獨、焦灼和痛苦,表明詩人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那份清醒和對人格的堅守。當人聲喧囂、欲海橫流時,詩人問自己:“是否有過昏睡中的短暫蘇醒”(《劃過欲海的夜鳥》);當在暗夜里因痛苦而哭泣時,詩人告誡自己:“人必堅韌而趨于成熟”(《夜者》);當止步于歲月的“斷崖”而感覺自己是“茍活者”時,有“莫可名狀之悲哀”(《深巷·軒車寶馬·傷逝》)。更多的時候,自我反思和高原反思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的《傷情》組詩,所“傷”者,決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失落,更是對高原蒙塵納垢的傷感,同時也包括對個人精神歷程的檢視:“我以一生的蘊積——至誠、癡心、才情、氣質(zhì)與漫長的期待以獲取她的芳心”,可是“她”卻投向了那個“走江湖的藥材商”的懷抱;被“良知、仁智與詩人的純情塞滿”的人,被嘲笑是“城市的苦瓜臉”、“田野上的烏鴉嘴”。顯然這些都是詩化的寓言故事。

  在現(xiàn)代精神荒原面前,詩人自己也有一種被“淘空”的感覺,因而感到恐懼、虛脫和焦渴。《生命的渴意》為古原上“到處找不到純凈的水”而痛苦,并期望著一種“醒覺”??梢娫娙说姆此己屠硇耘惺菫榱藢ふ壹儍舻?ldquo;水源”,以潤澤干枯的原野。實際上,詩人是撫摸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版圖,既痛苦地承受歷史和現(xiàn)實的沉重,也深情地據(jù)守歷史和現(xiàn)實中的詩意。他不容許理想中的“高原”詩意搖落,止步不前。他常常聽到“巨靈”的召喚:“巨靈時時召喚人們不要凝固僵滯麻木”(《巨靈》)。這種來自幽冥之中的雷霆之聲,其實也是詩人心底深情的呼喚,是古老中國經(jīng)久不衰的吶喊。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