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6-10-08
分享到:
與共和國同齡的譚仲池,出生在湘贛交界一個偏僻的山區(qū)。
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撐著這個農(nóng)民的兒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坎坷走向坦蕩,從一個退伍軍人走向領導崗位,甚至還要問津影視事業(yè)并踏入燦爛的文學殿堂呢?
譚仲池回答記者:“是時代、是社會、是人民、是良師、是益友、是感情的生命和大自然的教化,是信念和理想。還有一個重要方面,是書本給了我豐富的知識。”
小時候,當他背上父親買的新書包,穿上母親做的新布鞋,走進那座設在舊廟內(nèi)鈴聲叮當?shù)男W校門之后,他就感覺到了讀書是一種樂趣,書中有一個奇妙的世界?;氐郊抑?他常常會借一些小人書閱讀。從那些小人書里,譚仲池漸漸知道了很多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對唐詩宋詞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同學和老師那里借來《紅巖》、《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牛虻》等文學書籍反復閱讀。從那時起,譚仲池心中的文學夢開始萌芽。
上初中后,譚仲池偷偷地寫詩歌、散文,在縣報上發(fā)表。1968年初,他應征入伍。到武漢空軍某部后,“文革”風暴席卷全國,他就從當?shù)氐膹U品站買回許多當時要銷毀的圖書,如普希金、雪萊、拜倫的詩集等,其中的幾本書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列寧的《哲學筆記》教我哲學、理性思維方法;恩格斯的《反杜林論》使我驚嘆經(jīng)典作家那深刻的思想和淵博的知識;《趙一曼》告訴我如何為崇尚的事業(yè)奮斗……讀郭小川的詩歌,使我對神圣的文學殿堂產(chǎn)生了強烈的向往。”譚仲池回憶說:“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便在《解放軍報》等報刊上發(fā)表散文、詩歌。”
1973年2月,譚仲池復員回到農(nóng)村,幾經(jīng)曲折,參加高考,進入師范學校就讀,后來當上中學校長,而后被調(diào)至縣委機關,步入政界。宋人胡詮說過這樣一句話:“一踏青云,便棄筆硯。”說的是許多人本來是喜愛讀書寫作的,可一旦當了官,便與書籍和筆硯疏遠了,甚至斷絕了來往。但譚仲池不是這樣,不管是當瀏陽縣縣長,瀟湘電影制片廠廠長,還是當婁底行署常務副專員,湖南省政府副秘書長,以及現(xiàn)今的長沙市市長,他都堅持不懈讀書寫作。他不僅發(fā)表了不少文藝作品,還撰寫了一批行政管理、經(jīng)濟、政治專著和論文,一些政論文章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發(fā)表。
“把讀書看成是一件幸福的事”,并感到書的真正價值的譚仲池,即使公務再忙,也要偷閑上街去買書。譚仲池買書的習慣,是先瀏覽書店和書攤上的書。為了避免買錯書,他總要反復思考和對比。書買到了,一回到家中便迫不及待讀起來。
譚仲池說:“無論是作為市長還是作為作者,書籍和學習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讀書能使心靈更年輕,眼界更開闊,日月更亮堂,生命更青蔥。多讀書,讀好書,可以使人的思想情操升華,進入一種高尚圣潔的境界;可以使人增加知識和智慧,提高自己改造自然和管理社會的能力;可以使人善于思考,勤于實踐,不斷總結成功的經(jīng)驗和失敗的教訓;可以激發(fā)人的思想活力和感情波浪,去展示想象的絢麗,編織錦繡文章;可以使人變得豐富、真誠、開朗、理智。”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現(xiàn)在看來,張元濟老先生的這個觀點,在譚仲池的理解里顯得多么中肯和深刻。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