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8-06-19
分享到:
人們常說生命如歌,在我們人生之歌里,總有一些音符和節(jié)拍是那樣特別,那樣令人難以忘懷。在夜闌人靜時,記憶的閘門有時不經意地打開,思緒在過去的歲月中游走,那些生命中難忘的片段,便會像翩飛的彩蝶撲面而來,而最清晰、最絢爛的片段,便是四十多年前那蔥蘢的知青歲月。
永遠忘不了知青開拔下鄉(xiāng)那天的情景。我清楚地記得,那是1975年3月22日,春分后的一天,正值一年中最美的時節(jié),花草在拔節(jié)生長,鳥兒在枝頭鳴唱,大地處處生氣勃勃。我們龍山一中幾百名高中畢業(yè)生,即將奔赴農村廣闊天地,成為新一批下鄉(xiāng)知青,此時的心情恰如這美好的季節(jié),充滿希望與激情,滿懷憧憬與夢想。我們胸前佩戴著大紅花,肩上背負著被褥行囊,心中懷揣著“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理想,齊刷刷地站在軍綠色的解放牌汽車車廂里,向前來送行的親友揮手道別。母親臉上寫滿了不舍與牽掛,而“少年不識愁滋味”的我們,心中雖有對家的眷戀,但更多的是響應偉大號召成為知青的光榮,是對全新而又未知的人生旅程的期待。隨著一聲汽笛長鳴,車子徐徐開動,緩緩加速,漸行漸遠,我們的心卻比車子跑得更快,早已飛向前方那未曾踏足的村寨、田野。
我們那批上山下鄉(xiāng)知青,戶口先落到公社生產隊,一開始就到落戶生產隊勞動鍛煉,然后再集中到知青場。我插隊落戶的地方是龍山縣興隆公社白洞大隊第一生產隊,鄉(xiāng)親們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保持著淳樸、善良、寬厚的農民本色。當時農村生活很苦,糧食十分緊缺,我們這些十六七歲的青年人經常吃不飽飯。但鄉(xiāng)親們對我們這些插隊落戶的“城里伢”很關心,有時還把藏在谷殼里自己都舍不得吃的臘肉拿出來,也會特意在菜里加點油,干農活時對我們也特別關照……我落戶在第一生產隊向老隊長家里,向老隊長六十來歲,性情忠直憨厚,平時話語不多,但我時常能感受到他對我關心呵護的溫度。插隊的第一天,老隊長叫我先休息,我想當知青就是來勞動的,怎么能休息呢?非要跟大伙一起挑石塊、搬木頭修大隊部。一個上午下來,老隊長看到我疲憊的樣子,下午便給我換了個活兒,安排我隨婦女隊挖田坎種黃豆,我不懂技巧握緊鋤頭挖了一下午,手掌磨出了一個個血泡。老隊長看了很是心疼,第二天便安排我一個更輕松的活計,拿著火槍趕山雀守秧田。我扛著火槍,帶著老隊長的小孫子在田邊趕了幾天山雀,心里總覺得憋屈,硬著頭皮要求老隊長安排我再和隊里勞力一樣出工,老隊長依了我。
勞動鍛煉,是知青生活不變的主題。在火熱的集體生活中,我們親近大地,感悟生活,學習成長,收獲著歡欣與喜悅,揮灑著汗水與淚水,增長了生活智慧和社會才干。記得我落戶的白洞大隊有個磚窯,燒磚用的柴火要到十來里外的山上去背。到了山上,老隊長扎了兩小捆柴火,想為我打個“人”字撐架便于上肩、歇腳,我不在意,扛起另外一捆較大的柴火就往山下走,一開始還頗有點氣昂昂的派頭,但很快就嘗到了不自量力的苦頭,感覺肩上的柴火越壓越重,累得我汗流浹背、舉步維艱。但我最終沒有放棄,硬是拼著不服輸的一股勁,咬緊牙關一步一步向磚窯挪移,那十來里路呀,比平時幾十里路還長。終于挨到磚窯卸下柴,一種如釋重負的清爽愜意頓時彌漫全身,雖然肩膀磨腫了,還破了皮,但看到柴火過秤有67斤,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勝利感。之后隨著勞動磨煉的積累,上山挑柴、打谷挑糧路比較遠時,我一般能挑一百二十來斤;修農田水利路不遠時,一百斤一包的水泥也能挑起兩包。雖然后來越挑越多,但記憶最深刻的仍然是第一次的“67斤”,那是我之后不斷刷新勞動記錄的起點。
知青場里最苦最累的勞動要算燒石灰了,石灰窯是知青場的“支柱產業(yè)”,一年可以為場里創(chuàng)收兩萬多塊錢。在那1角錢就可以吃餐飯的年代,兩萬塊錢可是個大數目。場里對燒石灰創(chuàng)收彌補知青場經費不足非常重視,都是選派勞動能力強、能吃苦的知青去做。我們場里的石灰窯是個圓形梭窯,燒石灰需在最底層鋪一層柴,上面鋪一層石灰石,再鋪一層煤,接著又是一層石灰石、一層煤……層層疊至窯頂,燒好后從窯底掏出生石灰,清除灰渣,再從窯頂一層層加石灰石和煤。我們每天都要早起放炮炸石,然后把石頭一塊塊搬到窯邊,用鐵錘破成小塊,手、腳和脖子等裸露處經常被彈起來的碎石扎起小血粒。特別是夏天,溫度本來就高,石灰窯里更是炙烤難耐,我們每次進窯底坑道都是一身老汗,生石灰和灰渣又燙,還要用肚皮頂著撮箕往外搬運,汗水浸過石灰渣透過磨紅的肚皮實在難受。三年來的知青生活,我燒了一年多的石灰,這段苦累的工夫磨礪了我的身體和心志。值得回憶的勞動場景太多太多,掏糞澆地、插秧打谷、搬磚上瓦、挑土運石建知青屋……什么臟活、苦活、累活都干過。知青生活這段苦樂年華,充滿了勞動生活的激情,也鋪就了知青艱苦創(chuàng)業(yè)、奮發(fā)上進的青春底色。
幾年的知青生活,戰(zhàn)友們在朝夕相處間建立了真摯而深厚的友情,大家抱著“在農村干出一番事業(yè)”的理想,純潔簡單、互幫互助,親如兄弟姊妹,知青場就象一個大家庭,友情的薪火點亮了知青生活的點點滴滴,溫暖了知青生活的日日夜夜。還記得我們一起上山砍柴的情景,山高坡陡空手爬上去都喘不過氣來,身體強壯些的男同學總是把柴先背下山,記了工分后又折回去幫體弱的同學把柴背下來。這無數趟背柴、挑糧、運石的路上,灑滿了我們的汗水與歡欣,也播下了知青友情的種子,在田野阡陌、山巒溝壑間生根發(fā)芽,伴隨著我們走過那段艱苦歲月。那個時候,我們在勞動之余也經常一起談人生、談未來、談理想,每當夜幕降臨,我們經常點煤油燈看書學習,有時也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欣賞有特長的伙計們吹笛子、拉二胡、吹口琴……我經常一邊聽著大家吹拉彈唱,一邊樂在其中地畫畫、刻木刻、出黑板報,有時也給老鄉(xiāng)們寫生畫像,這些情景至今想起來都倍感親切、陶醉。這種特殊的味道,給艱苦的知青歲月增添了許多值得回味的情趣,那個時代的烙印,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靈深處。《喜送公糧》《賽馬》《江河水》,還有《苗嶺的早晨》的長腔短調,至今仍在我的耳邊時?;仨懀瑩]之不去,歷久彌新。
組織上對我們知青傾注了很多關愛,公社領導和帶隊干部也非常關心我們的成長進步,在他們關心培養(yǎng)下,我干過知青場的生產隊長、會計、民兵營長、場委會和支部負責人,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剛從生產隊回到知青場時,帶隊干部要我當司務長,負責知青場的伙食,組織安排大家的生活,忙得不亦樂乎。雖然工作比較輕松,但我還是覺得沒有下地勞動鍛煉“雄”,就向帶我們勞動鍛煉的潘隊長提出下隊勞動的要求。潘隊長很風趣,開玩笑對我說:“我們知青場是個連隊,你這個司務長就是勤雜排長,相當于排級干部。”我又干了三個月,但他最終沒拗過我,讓我下了隊。潘隊長參過軍,當過代理排長,到過大上海,還寫得一筆好字,我們對這位見過世面的隊長十分敬佩,也跟他學了很多東西。傳統(tǒng)教育讓我們始終在思想上充滿了上進心,我是在知青場入的黨,當時入黨要求很高,既有嚴格的政治標準,還要看過硬的勞動表現,可以說知青場的黨員都是“扁擔挑出來的”。
從一個懵懂少年成長為一名弱冠青年,激情燃燒的知青歲月,已經成為我們這一代人生命中最為寶貴的財富。是它讓我們認識了社會、熟悉了農村、感受了責任,也讓我們學會了感恩,感恩于黨組織的培養(yǎng),感恩于公社干部和帶隊干部的關心,感恩于鄉(xiāng)親們的親情,感恩于時代給予我們的磨礪。我們不管走到什么地方,不管在什么崗位,始終不敢忘記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該干什么,時刻勉勵自己竭盡所能為老百姓多做好事,直至后來組織培養(yǎng)我走上重要工作崗位,也始終沒有忘記知青生活這段成長的經歷,沒有忘記老百姓對我們的關愛,更沒有忘記鄉(xiāng)親們年復一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只想多為他們擺脫貧困、生活好起來、富起來盡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以圖報答黨和人民的恩情于萬一。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