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文學閱讀>散文

失落的父親

來源:林小瓊   時間 : 2019-06-13

 

分享到:

  父親是什么時候病的,而且是現下流行的抑郁癥,我不得而知,但他只是一個老實的農民。

  只是不久前,他在電話里告訴我,要來我這里一趟,那是他第一次一個人坐三個小時的車來我這里,平時,他是不會安心在外面走的,他惦記著家里的幾畝柑橘地和后院里的十幾只雞。

  那一次,我應該是要有點警覺的。他來這里不過三天,卻經常一個人對著窗外出神,他蒼老的臉上堆積著皺紋,陷下去的皺紋里泛著黑亮的光,頭被一頂黑色的帽子罩住,已經看不到了稀稀疏疏的白發(fā)和額頭頂部冒著油光的黑褐色。因為食管發(fā)炎他已戒掉了兩元一包的芙蓉煙。他的模樣早已不是我記憶中的樣子,原本年輕強壯,力氣大如牛的父親不覺間就變成了這樣一個寡言少語,精神恍惚的老頭,他的手腳不住的顫抖,抖得厲害的時候,他就起身在屋里來回走動,仿佛走路的動作會掩蓋他那不由自主的顫抖似的。突然,他猛地一個轉身,從門邊一個他背來的大麻布袋子里面掏出東西來,里面有幾塊煙熏的臘肉,一包橘子和一小袋用塑料膜包好的冰糖橙。他背來的袋子仿佛像無底洞似的,又掏出了一些蔬菜和軟乎乎的粑粑。他說,群兒,這次來沒給娃買東西,你媽給包了一些米粑粑、蒿子粑粑讓我給娃帶來。說著給我六歲的女兒遞了一個,我女兒見了這些黑乎乎的東西縮回手去,回房間去了。父親在一邊無奈的笑了笑,搓著手,又低下頭去在袋子里尋著什么:哎,老了,手腳不靈活了,做不出以前的味道了。父親唉嘆著,他以為米粑粑是我兒時的最愛,我的女兒定會也喜歡,想來他是根據我的喜好來做出判斷的。“家里吃的東西多,她不餓。”聽我這么一說,他便不做聲了,本來話就不多的父親話就更少了。

  我家老屋在石門緊挨慈利的一片大山里,屋前屋后全是竹林。家中共有三間正房,外加一個小偏房供拴牛羊壘柴木之用,父親常常把這周邊收拾得干干凈凈,房屋的北面有一扇側門,旁邊是一片白色的土塔,土塔邊上有一口堰塘,堰塘四周種滿了杏樹、棗樹、李樹、梨樹,還有枇杷,石榴。小時候,我們經常鬧著坐在父親肩膀上去摘那樹枝上尚未成熟的果子。堰塘繼續(xù)向北有一條小路,路邊有兩口水井,井水清涼見底。里邊的井供應一村人的吃水,外面的井可以用來淘米、洗菜。小路繼續(xù)往里便是山路,蜿蜒崎嶇,父親常常沿著這條小路進山砍柴,放牛,摘新鮮的桐子葉,我和弟弟也去過很多次,父親把一根棕繩系于腰間,肩扛一段長長的沖擔,一把鐮刀在他的手里不斷揮舞,砍去路邊瘋狂生長出來的亂枝渣草,他有時候對著青翠的大山叫上一聲,山澗就像一把大大的話筒,山那邊也傳來父親的聲音,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叫著、喊著……這山里便跟學堂一樣的亮堂起來。

  時間飛逝,一晃我們就已經離開村子到鎮(zhèn)上讀初中去了,也少了在大山深處的嬉鬧和與父親打柴時山谷中傳來他的回響。到鎮(zhèn)子里讀書的那一年臘月里,母親與父親商量著把家里的年豬賣了,好湊給我們開學的學費,開場的日子,父親到鄰居家里借來一個罩豬的籠子,籠子長約兩米,他們費了很大的勁兒才把豬趕進籠里去,關好門,豬籠結實的罩住肥碩的年豬,它在里面哼哼,母親丟了一些菜葉,米糠,它便停住了聲。父親從里屋找出一根碗口粗的長木棒,從豬籠上方的扣環(huán)穿過去,然后合力與母親一道把豬抬到集市上去,父親稍矮的個子,他在前面一手把著棕繩,另一只胳膊纏著木棒,母親在后面穩(wěn)著籠子艱難的跟著,父親交代我和弟弟一人拿幾顆白菜,等豬餓了好吃。我們一行人順著溪溝邊上的泥濘小道向著青山打開的口子一路前行,約莫個把小時,山路幽靜,不見集市,也不見人影,這時的路更難走了,路的一邊是裸露的光禿禿的夾有青苔的巖壁,另一邊是懸崖,他們一手扶著豬籠,一手撐著巖壁,父親母親一路很少說話,每走一步都非常小心,而豬籠的一角還不時碰觸下崖壁,發(fā)出沉悶的暗響,隨即,籠子托著豬在半空中打轉,看得我們甚是揪心,好不容易走出幾道危險的拐彎處,便有陣陣刺骨的山風吹來,父親選了一塊寬闊的枯草地,和母親一道慢慢放下籠子坐下休息。他們頭上冒著熱氣,豆大的汗珠從頭發(fā)縫里、臉上、脖子上滲出,就連里面的衣服也濕透了,肩膀上浸出的汗水也打濕了抬木棒的兩端,母親吃力的在地上喘著粗氣,他們休息片刻,又繼續(xù)前行,就這樣,休息了三回。此時的山路才開始慢慢變得開闊起來,一片綠油油的梯田爬滿山澗,幾座房屋映入眼簾,人便出現了,透過密密麻麻的枝葉,一排長長的紅磚瓦房子漸漸清晰起來,叫賣聲、還價聲、爭吵聲從紅房子周圍飄來,那,就是集市。

  到了集市上,已是中午,人依然不少,他們把豬抬到集市北邊的一個院子里,院子已經用柵欄分成了好幾格,一邊用來栓牛,另一邊也關了不少的肥豬,我家年豬品相好,母親用油糠把它喂得毛光油亮,豬販子看中了它,便圍著父親母親打起了轉轉,最后,他用略高于別家的價格買走了?;厝サ慕诸^,空氣中迷漫著米粑粑的陣陣清香,原來是一家賣米粑粑的鋪子正在賣剛出籠的粑粑,那米粑粑個頭扁圓扁圓的,又白又軟和,富有彈性似的鋪開在用篾條織就的篩子里面,飄出來的陣陣稻米的香味兒讓我和弟弟饞得著實不行,都嚷嚷著要父親買來吃,父親無奈的望著母親,母親停了一下,還是狠心的走了,任憑弟弟在后面哭著鼻子一路嘟噥著,我也很不情愿的在后面慢慢跟著……

  就這樣,米粑粑的余味兒一直存在心頭揮之不去,不時拿出來咂咂嘴。

  多年以后,當我做了母親,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知道不是母親狠心不給我們買來吃,她是要把買米粑粑的錢留給我們當學費,用狠心換來我們未來的前程。

  以后的幾年,父親母親常常為我們的學費犯愁,家中已經喂不起年豬了,父親也沒有人請去做工,母親只有圍著家里的幾畝田地轉,而我們姐弟倆的學費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家中境況一日不如一日,但每逢門前小路上有傳來“米粑粑、米粑粑”的叫賣聲時,我和弟弟還是倏的一下從里屋竄出,跟著賣“米粑粑的”后頭,聞著米粑粑的余香,跑出很遠很遠……

  一天,賣“米粑粑的”又在大隊部的曬場上叫賣起來,母親突然停住了手里的活兒,叫上我:去,拿一個筲箕來,我們去買米粑粑。我高興得舉著筲箕一路瘋跑,那天,母親買了許多,我和弟弟倆平生第一次嘗到了米粑粑,那米粑粑的味道太誘人了,它滾圓滾圓的白色肉身,它的邊角透亮,輕輕的撕開外面薄薄的一層,就像剝開絲綢外衣一樣的滑溜。掰開一小點放進嘴里,那團松軟的用米粒做成的粑粑瞬間融化開來,一股濃郁的稻米的香味兒在嘴里蔓延,充滿口腔,讓你迫不及待再來一口,直到最后,我和弟弟倆撐得再也吃不下了。而母親一個也還沒有吃完,她一邊慢慢的咀嚼,一邊對著余下的米粑粑絮叨:這么香,這是怎么做出來的呢?

  接連幾天,母親像是著了魔,泡米,磨米漿,蒸煮,一個人在灶臺上轉來轉去,反反復復很多次,終于摸索出了一套做米粑粑的方法。她先把黏米泡軟,用磨子磨成米漿,再用煮好的熟飯做老糕,拌入到磨好的米漿里面,放一點酵母,擱置到凌晨兩點,后用大火蒸熟,米粑粑就成了。那時候,米粑粑一個兩毛,賣一個能賺五分。一個晚上如果做300個粑粑,就是15元,一個月下來便是450元,我們的學費也就有著落了,母親一個人盤算著,她的嘴角露出了滿足的笑容……就這樣,父親和母親開始做起了米粑粑,每天臨天黑就開始工作,推磨,發(fā)糕,燒水,直到晚上十點,才能上床休息。但凌晨兩點剛過,家里的燈又亮了,母親起床開始準備蒸糕,她精神好的很,但身體精瘦,卻很有力量,她把篾織的蒸籠圈搬上搬下,下料、撿糕、裝簍,倒是父親一個人坐在灶門口把著火,卻不時傳來他那如雷般的呼嚕聲,每逢此時,母親就會對著灶堂快要熄滅的火大喊:“加柴火——”母親聲音很大。父親常常一下子就被震醒了,在灶邊上拾一些散碎的渣末,用藤條纏住,然后用火鉗把它抵進灶孔,再到里面掏幾下,火又噼噼啪啪的燃燒起來,灶火印在他那油光滿面的額頭上,臉上,衣服上,整個人都是紅色的了。母親常常說父親不會動腦筋,父親也只是“嘿嘿”,他有自己的盤算,賣米粑粑是他的任務,他在想著天亮了,該往哪個方向出發(fā),走哪條路,生意才會好些。

  父親賣米粑粑是要竄鄉(xiāng)的,不然沒有生意。那時,他有一輛上海鳳凰牌自行車,是和母親結婚時買的。米粑粑打包裝好后,他便把籃子用尼龍繩緊緊的套在自行車的后座,然后,拉響自行車鈴,“叮鈴、叮鈴……”,一陣自行車鈴聲響過后,就是車輪壓著黃土路面的嘩嘩聲,就這樣,父親騎著他的自行車開始了一天的叫賣。我常常被這迷迷糊糊的自行車鈴聲驚醒,睜開眼睛一看,天還只是蒙蒙亮。

  那是1998年暑假的一個清晨,我和弟弟上山去摘新鮮的桐子葉,預備第二天用來做粑粑的材料。初升的太陽照射在尚未干透的青草上,樹葉縫里不時傳來知了、知了有節(jié)奏的叫聲,一只、兩只、三只……像一支樂隊在合奏似的。不多會兒,我和弟弟就各采了一大包新鮮的桐子葉,從山里背了出來,剛走出山口,便碰到了氣喘吁吁的父親,他一只手拿著一個信封,另一只手拿著一張艷麗的紙片片,對著走在前頭的弟弟大喊:你姐、你姐姐考上了……父親高興的將手里的紙片片向我揮舞個不停,弟弟也很高興,“姐姐是大學生了!”我一下子奔到父親面前,接過父親手里的紙片,幾個鍍金的“桃源師范”黑體字在太陽的光照下是那么的炫目,那么的讓人欣喜若狂,要知道上世紀九十年代考上師范學校是很不容易的,考上了就是鐵飯碗,畢業(yè)后就是老師,一輩子吃上了公家糧,在父親和母親的心里當然是非常高興和欣慰的。父親邀請了親戚朋友在家里辦了酒席慶賀。親友們很是高興,都說沒想到一輩子老老實實的紅叔(我父親的名)養(yǎng)了一個了不起的女兒,父親聽了心里亮堂堂的,說話的聲音也比平時要響亮多了。

  眼看開學的日子將近,父親和鄰近村子另一個跟我一同考上的同學家長商量,準備租一張車去桃源。開學那天,父親從箱子里摸出一團裹了很多層的塑料包,數了又數,是8000元的學費。他找來針線和一塊長青布,在腰上比著圍了一圈,又用手卡了一下,然后用針線縫成了一個布袋,他把一沓灰藍色的百元大鈔放進去,后又縫起來纏在腰上。我覺得父親這種裝錢的辦法實在是太土氣了。他送我去,我心里卻很是不大樂意。母親見了,也要送我去,可是沒出村子,母親就暈車了,一路上嘔個不停,到了桃源已是下午。1998年的桃源洪水肆虐,渾濁的沅江河水沖進大堤漫過校園,校園里到處都是被河水侵蝕過的殘碎和痕跡,父親母親一輩子沒有出過遠門,也沒進過那么大的學校,更沒遇上這么大的洪水,看著這景象,心里不免生出猶豫來,好在母親是個開明人。他讓父親跟著另一個同學的家長,學著他給我交學費、辦理手續(xù)。我那年也有16歲,但除了讀書,卻不會與人打交道,更不會自己去辦理復雜的入學手續(xù)。也正是這個原因,父親從別人手里借來的2000元做了我入學的捐款,其實,當時的學費只有6000。

  我在桃源師范學習的三年時間里,我們一家除了過年過節(jié)很少吃上一頓肉,一家人更沒有添置一件新衣服。母親做粑粑的花樣也越來越多,包谷粑粑、苦蕎粑粑,數量也越來越多。父親回家的時間也越來越晚,往往日頭上到我家屋脊,父親才能吃上一天的早飯,平時自行車上馱著的粑粑卻總是舍不得吃一個!可有時遇到賣不出去了,父親一連餐餐吃米粑粑,嗝著酸水,還說自己喜歡吃。現在他總感覺著的胃不舒服、食道發(fā)炎就是年輕時候留下的病痛。一次,父親又馱著他的米粑粑出門了,快到了中午,還不見回來,母親吩咐我去遇遇。剛走過村口,就看到了父親,這時,他一只褲腿向上卷起,手把著車,身子向一側傾斜,走近我,才發(fā)現父親青筋凸起的腿上沾著斑斑未干的血跡,一只褲腿也被刮破了。原來父親在路邊賣粑粑時,被一輛迎面而來的摩托車刮倒了,他硬是撐著賣完粑粑才回的家!我嚇出一身冷汗,連忙拿出藥膏,給父親上藥。父親很不自在,要自己來擦。我第一次做父親的主,堅持要幫他上藥,父親像小孩子一樣乖乖地挪出腿來。“你看——”,口子很深,血肉都出來了,我心里生疼,輕輕的撥弄他傷口上的污物,一下,兩下……,我手不聽使喚的哆嗦。“不——疼!”父親仿佛看穿了我,“不疼!”,父親又說了一遍,從我手里輕輕的拿過藥膏,拿著棉簽在傷口上來回涂抹,“你看!一點都不疼!”父親咬著牙微笑著,仿佛真的不那么疼了。這時,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頭扭向一邊。父親卻在一旁,故意把椅子弄得吱呀作響,他“嘿嘿”的憨笑著,這時,他從鼓鼓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大沓皺巴巴的零票子來,他示意我?guī)兔禂?,他知道數票子是我和弟弟最喜歡做的工作。父親按分、角、元分出類別,里面數毛票子最多。他先要我把零錢展開鋪平,一疊一疊按順序碼好,待我快清完時,父親的瞌睡也來了,頭耷拉在椅背上。此時,父親鼾聲此起彼伏,直到頭一點一點往下移動失去支撐,鼾聲才打住,幾次勸父親上床去睡,他卻擔心睡過了頭誤了當天的事。

  父親母親的米粑粑一做就是很多年,直到我?guī)煼懂厴I(yè),弟弟和我分別成家。這期間算來,他們做了不下百萬個米粑粑,堆起來應該也有一座山高了吧!這不知飽含了父親母親多少的艱辛和苦楚,也不知忍受了別人多少的冷眼和嘲諷。當新興的肯德基、麥當勞、各色薯片、餅干等膨化食品充斥市場的時候,父親的米粑粑生意也就越發(fā)艱難,米粑粑這門傳統(tǒng)的能填滿肚子的吃食,已經很少有人問津了,父親很是無奈,很長時間也難賣出幾個,村子里的人也不多了,年輕的去了遠方,弟弟一家也外出打了工,留下兩個孩子交給父親母親照顧。因為糧食不值錢,也很少有人愿意再種田了,他們或游戲于桌上的跑胡麻將,或三三兩兩圍在一起話張家長李家短。后來,父親的米粑粑也漸漸不做了,他經常一個人唉聲嘆氣,他感到很惶恐,卻又無力改變這一切,感覺自己是越來越沒用了,以致心中不斷生出焦慮來。他經常拿著一根響嘎(農村用來趕雞的,用一米多長,幾厘米粗細的竹竿,用篾刀從一端破成四到八片不等的開口,只要輕輕一敲打,就會發(fā)出響亮的聲音),靠在房屋北邊側門的門框上,眼睛空洞的望著屋前溪溝邊上路過的人,待人走遠后,無緣無故的罵出幾句,或把響嘎朝著地上的蒼蠅一陣猛打,過后,又一陣狂笑……

  直到去年,母親才告訴我,父親住院了,我才知道他的情況如此嚴重,他時而清醒,時而糊涂,他有時候大哭,有時候靜靜的向外張望。但清醒的時候,他又一個勁兒的叮囑我:群兒,回去,我沒事,別把工作誤了??粗〈采锨迨菹烖S的父親,想起兒時坐在他肩膀上摘果子的情景,我的眼睛又濕了。哎,我不知何時再能見到父親原來的樣子?

 

  作者簡介:林小瓊,津市市文聯副主席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