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wǎng) 時間 : 2025-02-18
分享到:
聽說我要寫一寫上黃門的往昔,正準(zhǔn)備為上黃門一年一度臘月年會舞龍表演的黃春森,跟我講述了他爺爺?shù)墓适隆?/p>
他爺爺叫黃禮古。
那時候,上黃門有好幾家龍香作坊。好些村扎香火龍,龍香大多來上黃門挑選。
這年,才十四五歲的黃禮古,一個人來到上黃門找活干。報恩寺的老方丈,聽說黃禮古老家是在有不少龍香匠人的仙殿垅村,便問:“你會做龍香嗎?”黃禮古答道:“我爺爺做龍香,我父親也做龍香。”方丈一笑,沒想到這個稚氣未脫、憨態(tài)可掬的孩子,這般巧妙給了自己一個回答。他說:“既然手藝是祖?zhèn)?,那就在寺中廂房里做龍香吧?!庇谑?,黃禮古開始在上黃門做龍香。
過了幾年,兩家老字號龍香坊突然怒了,要把黃禮古攆出上黃門。原來,黃禮古的龍香做出了一點小名氣,街上小作坊覺得他搶了自己的生意。不過,黃禮古不僅沒離開上黃門,很快還在上黃門買了店鋪,也有了龍香小作坊。黃禮古怎么在上黃門站穩(wěn)腳跟的呢?這年,倆村子找他訂龍香時,給出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條件,其中一村子位于風(fēng)口,晚上風(fēng)大,便跟黃禮古說:“龍香既不能被風(fēng)吹滅,也不能被風(fēng)吹出火苗。”另一個村是個大村,香火龍圍著村子走一圈,耗時很長,所以說:“我們村的龍香燒得要慢些?!秉S禮古竟然一一答應(yīng)下來。有街坊不禁搖頭說黃禮古是個“冇腦門”的人,竟敢接這種活。結(jié)果,兩個村子順順當(dāng)當(dāng)皆大歡喜地把香火龍舞下來,黃禮古的名聲就響了。那年,黃禮古才二十好幾。
黃春森及他母親陳忠秀跟我說,他們家在上黃門已經(jīng)住了一百多年。
上黃門,不是一條門。
它是汝城縣城一條最有名氣的老街。抑或位于上黃家村朝門口,這條街才叫成了上黃門,而且自古一直叫到眼前。抱樸見素,一任古風(fēng)的上黃門,早已是一條積攢著很多奇事異聞的老街。
眼前,街上有一幢仍見貴氣的舊樓,掛著一方“榮華客?!钡臉?biāo)示牌。那時,它也稱江西會館。
我第一次走進榮華客棧時,驚訝了,里頭竟有一座戲臺。
民國二十四年至民國三十一年,汝城人喜好的祁劇,這時迎來了一個鼎盛時期。祁陽藝人曾子茂組建“利濟班”,由津江朱氏利濟祖后裔當(dāng)本家,有演職人員40余。另一藝人伍子喜組建了“鳳舞班”,由下灣村胡鳳璋做本家,有演職人員50多人,生日凈丑齊全,屬當(dāng)時汝城境內(nèi)最大的戲班。不久,又有了“建字班”和“勝字班”。“勝字班”后來演變成了衡陽祁劇團。這年中秋前夕,“利濟班”與“鳳舞班”都想在榮華客棧戲臺上演戲??蜅@习遄笥覟殡y,后來聽了帳房先生“四只眼”的嘀咕,讓兩個戲班子輪流唱戲。兩戲班同意了,無意中有了打擂臺的陣勢,戲迷當(dāng)然歡喜。腰纏萬貫、手上有兵的胡鳳璋見“利濟班”占了上風(fēng),心懷不滿,就拍響槍匣勸阻戲迷看“利濟班”的戲。結(jié)果,戲迷們不買賬,哪怕胡鳳璋宣稱,送空心油糍粑,送油炸花生墩,送綠豆粉,但“鳳舞班”仍遭冷場。因此吶,這場唱戲打擂臺中誕生了一句歇后語:“上黃門看戲——不看人!”
除了榮華客棧的戲臺,上黃門還有龍母戲臺和報恩戲臺。一條老街,竟有三座戲臺。只見那勻臉勾眉粉撲墨描一扮,霸王虞姬呂布貂蟬們就鏗鏘登場、咿呀開唱,唱得上黃門人心旌搖曳、熱耳酸心,唱得上黃門人凄清悲咽、涕淚漣漣,唱得上黃門人努舌瞠目、血脈僨張。說到底,上黃門人真是有一腔熱血,愛憎分明,識仁誠敬,信奉忠孝節(jié)廉,也懂享受七葷八素。上黃門唱戲聽?wèi)?,講究得很吶。在榮華客棧,聽?wèi)蚴且环N雅聚。龍母戲臺唱戲,圖個排場與熱鬧,戲班子都是有錢人家請來的,不是婚壽慶賀,就是喬遷或開業(yè)。報恩戲臺,唱出來的調(diào)兒大多是祈福還愿,抑或要讓報恩寺菩薩們聽到,但陣陣叫好聲還是街坊亮嗓發(fā)出的。這個戲臺還有一傳統(tǒng),即過年期間,一定會演上幾場祈求諸事合順的吉祥戲《仙官慶會》,戲中演繹著驅(qū)邪使者鐘馗在福、祿、壽三星的指派下打前站,在民間掃黑除惡、降服妖魔鬼怪,最后讓三星分別獻瑞呈祥的故事,其中的年味,既滲透在熱鬧非凡的情節(jié)場景里,也在于體現(xiàn)出人們新年伊始接福納祥的樸素情感。上世紀(jì)四十年代,龍母戲臺一側(cè)蓋成了朱氏總祠。龍母戲臺日夜連唱,六天六晚,整條上黃門街人山人海,勝似過年。
比上黃門唱戲更讓人叫絕的是兩棵“唐柏”。所謂“唐柏”,上黃門人對柏樹巷內(nèi),即榮華客棧背后兩棵唐人種植柏樹的尊稱。有人考證,報恩寺落腳那天,兩棵柏樹苗也栽下了。有人說是先生種的,有人說是學(xué)童種的,反正跟讀書人扯上了關(guān)系。后來,汝城民間有了一句俗語:“先有報恩寺,后有上黃門?!睍r至宋初,上黃門不僅有了人家,又因前來報恩寺燒香祈福的人絡(luò)繹不絕,讓其落腳的伙店也開張了,后來也有了雜貨等店,甚至開了一家“唐柏先生”的私塾。這“唐柏先生”的后人,曾做過天柱山文昌書院的山長。據(jù)說,其母將他生在“唐柏”樹下,從小聰穎,哪怕跟街坊稱為“棋神”的報恩寺百歲伙夫盤腿坐在“唐柏”下對弈,三天三夜,九九八十一盤,盤盤贏一子,這讓百歲伙夫驚喜萬分,竟然要拜這孩童為師。一旦離開“唐柏”手談,卻是輸贏不定。這事當(dāng)然成了上黃門奇趣之一。依傍“唐柏”的私塾開張時,他在門頭上題了兩字:“唐柏”。從此,街坊稱他為“唐柏先生”。至今,這兩棵“唐柏”身子骨仍見硬朗,郁郁蔥蔥。汝城縣志載,明弘治九年,即1496年,范淵與曹琚同中進士。曹琚是北門曹家人,范淵則住與上黃門北口隔江相望的三拱門范家,兩人屬多年同窗好友。范淵喜歡來到“唐柏”一側(cè)讀書。樹上有好幾個鳥窩,平時嘰嘰喳喳,熱鬧得很,但范淵一來,也就鴉雀無聲了。所以,范淵這書讀得如疾如醉。離家赴考前一日,他邀曹琚來到“唐柏”樹下,一塊溫習(xí)功課,卻聽到鳥鳴聲不斷。范淵幾分詫異地:“這鳥今日怎么頑皮了呢?”曹琚抬頭一看:“原來是兩只喜鵲吶?!敝?,曹琚中了進士,跟范淵作揖說道:“多謝兄長,本來屬于兄長的喜鵲報喜,讓愚弟也沾了光吶。”范淵即說:“喜鵲又不是一只。兩只喜鵲。同喜同喜。”這事傳為美談,家喻戶曉。從此,很多讀書人喜歡到“唐柏”前許愿。
我突然想,哪天再去看看古“唐柏”,抑或還能看見那兩只喜鵲仍棲在樹上吶。要不,汝城這小地方怎么會有三十九名進士呢?還有狀元吶。當(dāng)今更是年年有子弟考上清華北大,他們大多跟上黃門結(jié)過緣,其中狀元朱經(jīng)貫就住在離上黃門一步之遙的村子。我跟一友人說過,哪怕來人杰地靈的上黃門逛一逛,也會沾一身才氣回去。前些日子,文友宋意心看到上黃門正在修繕,便建議在上黃門筑一方進士錄。這“金點子”落地,它將與“唐柏”一塊成為游人們追捧的景觀。
也許,“唐柏”僅僅是一個可信可疑的傳說。
上黃門的濤錦堂,卻是一家地地道道,仍在呵護上黃門人的百年診所。這日,我遇到朱秋菊,她是診所的女主人。濤錦堂,她丈夫李軍平家祖上傳下來的堂號。朱秋菊的丈夫叫李軍平,算上他正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念書的兒子,李家有了六七代人從醫(yī)的歷史。但始初它不叫濤錦堂。當(dāng)年,李軍平的爺爺李仁濤,剛得一兒子,取名叫李顯錦。抓周那日,李顯錦沒半點遲疑,伸手抓到最能代表郎中的標(biāo)志物——小葫蘆。郎中看重葫蘆,就是彰顯“懸壺濟世”的寓意。李仁濤大喜,后繼有人,便改堂號稱“濤錦堂”,即是從父子名中各挑一字組成。
如今,濤錦堂坐診的醫(yī)生是朱秋菊。
“你可別小看朱秋菊,她是更有名氣的中醫(yī)世家傳人吶?!备艺f話的是朱由旦,今年九十多歲。十來歲時,他就在全福堂學(xué)徒。他說:“全福堂也是中醫(yī)診所。當(dāng)時,全城里最有名的中醫(yī)診所就是全福堂、萬茂堂和壽康堂三家。萬茂堂堂主是個江西人。我學(xué)徒的全福堂是三拱門范家人開的。壽康堂屬井坡人的堂號。三家診所,各有千秋,但壽康堂名氣最大。朱秋菊就是壽康堂的傳人。她爺爺出診,一定會有轎子接送。轎子發(fā)出的嘎嘎聲,讓一街人都往轎子看去。”朱秋菊的爺爺最擅長治療不育不孕癥。老街坊還在傳說,這位郎中有一習(xí)慣,不育不孕患者吃了三個療程的藥,沒能懷上孩子,第四個及之后的療程藥只收半價,如果兩年內(nèi)沒懷見“喜孕”,便會退回銀票。
朱秋菊的爺爺性格是爽朗。
朱秋菊個性也是如此,一個很熱心的女子。有了她的引導(dǎo),我才遇上了已有四十幾年未見過的朱由旦。朱由旦老人的兒子八古便是我的發(fā)小。
朱由旦,一個知道上黃門前世今生的人。
他有印象,上黃門北口有一閘門。清晨公雞咯咯一啼,閘門就開了。這時,街上店鋪早已拆去門板,屋里的空氣換得干干凈凈。上黃門里開有南雜店、百貨店、藥店、飲食店,還有伙店、票號、當(dāng)鋪。連米店也分為糙米行、熟米行。甚至還有牙行,后改叫平碼館。最有名的牙人叫“朱半仙”,據(jù)說其家七代做牙人,直至民國初期?!爸彀胂伞毕档诹乒?,最有特色的是他們大都戴著一副石頭眼鏡,給人一種老成持重的感覺,并獲得“沒有‘朱半仙’扯不成的買賣”這般贊譽。當(dāng)然,上黃門也稱不上“應(yīng)有盡有”。朱由旦稱,整條上黃門老街,找不到一間鞋店。老百姓大熱天都穿“三眼騎”,冬天穿布鞋。有錢人一年到頭穿三接頭皮鞋。比如米行的朱掌柜,最喜歡在米行門口擦自己的皮鞋。“朱掌柜,擦皮鞋吶。”街坊招呼道。朱掌柜會笑容可掬地回上一句:“嗯,擦皮鞋吶。”如果一時沒街坊這般招呼,朱掌柜就會沒完沒了把這雙皮鞋擦下去。至于為什么上黃門不開鞋店,朱由旦似乎也沒弄明白。我倒是聽到過一個解釋:上黃門人信奉“財不往外走”,街坊只要聽說某人要租店開鞋店,都會毫不客氣地把人家“請”出去。上黃門,這么多年來都被視為一個納銀蓄金的地方,跟這習(xí)俗有些關(guān)系吧。
上黃門不甘冷寂。上黃門人一直用心經(jīng)營著這條老街。
“永吉祥”,堪稱上黃門一家名店。當(dāng)年的店主叫朱漢臣。朱漢臣年輕時只是一個貨郎,常去泰來圩、土橋圩和外沙趕圩,腦子活,待人又厚道,攢錢開了一家日雜店,取名“永吉祥”。大年初一,好些上黃門人出門要去的第一個地方,喜歡挑“永吉祥”,圖個好兆頭。這一天,朱漢臣讓家人早早煮上一大鍋圓雞蛋,只只涂得紅彤彤。進店的街坊,不論男女老少,他都是一人兩只紅雞蛋地送。公私合營時,仍用了“永吉祥”這店名??吹剿鶔煨碌昱茣r,朱漢臣努出一語:“順天應(yīng)人,聚祥納瑞?!奔幢阒笥辛祟H多感受與無奈,朱漢臣仍是堅守了自己這般祈福。
“我爺爺可評為‘上黃門好人’!”朱漢臣的孫子朱詩慧說道。朱詩慧打算把“永吉祥”舊址改造成一處文友雅集的場所。平時喜愛爬格子的朱詩慧,覺得上黃門是雅致之地。
吉狄馬加也有這種觸動。
初夏的一日,我陪中國作協(xié)原副主席、著名詩人吉狄馬加和《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魏巍的女兒魏萍一塊逛進上黃門。吉狄馬加看得很仔細。古街文韻,歷久彌新,即便它穿越幾百上千年,也讓人一見如故,感到非常親切。吉狄馬加怦然心動了,贊嘆這里有一股濃濃煙火氣,稱道:“仍有原住民居住,才叫有靈魂的古街?!?/p>
這時,我陪客人們走入靜荷閣。
店主胡巧蓮得知客人身份,非常驚喜,趕緊把吉狄馬加、魏萍等請到茶桌前落座,并泡茶相待。吉狄馬加喝了一口菜,說:“香郁回甘,味鮮甜淳,在汝城老街,竟能喝到這般地道的白茶,真是不俗?!焙缮徯Φ溃骸八侨瓿前酌?,采用九龍江野生大葉種二葉一芽精制而成。你看,這茶葉相間,白露顯露,湯色杏黃明亮?!币环涣?,吉狄馬加非常高興,主動邀請胡巧蓮一塊合影,跟胡巧蓮說:“這么好的茶,一定會讓人喝出上黃門老街原味來。”
是的,稍稍一品,靜荷閣也有一種“香郁回甘”的韻味。
當(dāng)年城里趨之若鶩的娛樂窩,要數(shù)南薰門子城上的紫煙樓。但說到喝茶好去處,上黃門的靜荷閣算是其中一家。靜荷閣的主人姓胡。胡氏癡茶如命,當(dāng)初不顧兄弟反對,竟把祖上田土賣了大半,再在上黃門盤下一店鋪,作了茶樓。怎么取個名號呢?胡氏站在街上,愣愣望著門頭?!昂挚磦€啥?”有人問話。胡氏側(cè)身一看,原來是素日茶友周源公,頓時大喜,連聲地:“有了有了?!敝茉垂唤猓骸吧队辛??”“茶樓有名號了?!焙险f。周源公左右看看,仍困惑地:“呵,名號在哪呢?”胡氏沖他說道:“在賢弟嘴上!”周源公這才恍然,胡氏要讓自己取名。也算胡氏找對人了。周源公,長塘周家人,一個肚子里灌滿了墨汁的邑庠,曾參修《桂陽縣志》。剛好胡氏的小女兒捧著一只荷花跑了過來,發(fā)現(xiàn)有客人與父親在一塊聊天,便忽地停下腳步,一動不動地站住了,連懷里的荷花也再沒晃蕩一下。周源公沖她看去,忽地愣了愣,說:“哪用得上周某取名號?你丫頭把名號捧來了。就稱靜荷閣?!焙洗笙玻茉垂氲旰炔?。周源公見靜荷閣弄得極為雅致,興奮不已,當(dāng)即提筆從其詩作中抄錄兩句贈與茶樓:“香風(fēng)水面蓮花凈,新月墻頭竹影低。茶話不忘三笑處,殷勤相送過前溪?!庇谑呛酰?、名與詩句三位一體,再加上店里掛有進士所贈的一幅《玉臂藕圖》,題款即是“玉腕枕香腮,荷花藕上開”一語,構(gòu)成了上黃門人文一景,雅士鄉(xiāng)紳紛紛來這品茶論道,吟詩作賦。
后聽街坊說到,靜荷閣的老板去了衡陽,不僅把多年攢下的一筆積蓄交給守軍,而且自己揮起大刀沖上炮聲隆隆的戰(zhàn)場。
是的,他也是上黃門的耍刀武師。令人唏噓的,這么有功夫的上黃門人,再也沒回到他熟悉的上黃門。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
有一日,胡巧蓮與我等文友來上黃門逛街。喜好燒香點茶、掛畫插花的胡巧蓮,剎那間有了一個念頭:不妨來這開個茶樓,得幾分愜意多好呀。她是一個風(fēng)風(fēng)火火的女子,茶樓很快開張了,并以自己的筆名“靜荷”作為店名,稱“靜荷閣”。無巧不成書,胡巧蓮這時才知道,“靜荷閣”本來就是上黃門一家老茶樓的名號,而且她也是胡氏后人。天之造化,其實有其機緣。后經(jīng)考證,“靜荷閣”,取的是周敦頤《太極圖說》“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中的“靜”……
上黃門,注定是一個跌宕起伏、屢見奇觀或創(chuàng)造奇跡的地方。
上黃門東門口的朱氏總祠,它一度成了“大禮堂”,萬人大會在這里召開時,即有鑼鼓喧天、彩旗漫卷的場景。那年,縣里給每個公社配發(fā)新款電影放映機,發(fā)放儀式的當(dāng)晚,十幾臺放映機同時在朱氏總祠大院子放電影,讓上黃門人以及周邊街坊眼花繚亂,直呼過癮。后來,這座大院改建成每天彌漫著香酥味的縣餅干廠。十六歲那年,高中畢業(yè)的我,就在餅干廠里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崗位。白天或晚間都上一個半班,多做半個班的餅干,可多領(lǐng)幾毛錢。是的,一個班也拿不到一塊錢。但那時一塊錢可以邀上幾位發(fā)小吃遍整條上黃門。中秋節(jié)前,月餅成了搶手貨。黃春森跟我說,當(dāng)時他父親開了上黃門新時期第一家私營南雜店,半夜就得去餅干廠排隊批發(fā)月餅和撒滿黑白芝麻的桃酥。上黃門曾經(jīng)也有餅干作坊,叫“榮順館”,它做出來的餅干,咸味中裹挾著甜蜜,甜味中夾雜著咸香,每一口都是對味蕾的挑逗,讓上黃門人吃出了一種“夢里尋它千百度”的心緒。
如今,朱氏總祠創(chuàng)辦了祠堂展陳館,集中呈現(xiàn)汝城九百多座古祠堂不一般的風(fēng)貌。
上黃門還有一祠堂——黃氏宗廟,游客可在這里賞戲聽曲,祁劇、京劇、花鼓戲和黃梅戲節(jié)目輪番上演,引得人們不斷拍手叫好。黃氏宗廟曾做了二十幾年鹽倉庫,之前儲存過茶油,舊時還一度成為商品集散地。黃氏宗廟最顯高光的時刻,當(dāng)屬秋收起義時,革命武裝連克桂東、汝城兩縣,繼而在這座黃氏宗廟里成立了汝城縣蘇維埃政府。
生活變遷之下,陽光和風(fēng)塵把上黃門當(dāng)成了一卷宣紙,在上面潑灑墨色,時而濃烈,時而疏朗,才讓人有了銘記,也有了滄桑的唏噓。
而這時,我正佇立在上黃門街頭,看到那一磚一瓦、一樓一鋪,好像又將自己重新拉回到了年少時的日子。上小學(xué),念初中,我在上黃門來來往往穿梭了七八個年頭。
有個周末,我和一同學(xué)上街買作業(yè)本。我們回家時剛走近上黃門街口,突然炸雷下大雨,只得跑進一家面館。
一百年前,它是一間做布匹生意的店鋪,名稱“慶昌祥”,老板叫陳舜臣。青布皆是陳老板自己染的,幾口大染缸擺在蘇仙嶺腳陳家村的作坊里。后來聽好友陳一帆介紹過,他曾祖父陳舜臣的手藝屬其家傳,但數(shù)陳舜臣把這生意做得無比紅火,也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鄉(xiāng)紳。1926年,他在陳家村蓋成一座大宅院,朝門上有一“三君名家”的題額,顯得格外含神蓄韻。1934年,紅軍在長征途中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時,這座院子成為彭德懷率部攻打蘇仙嶺戰(zhàn)斗的臨時指揮部。值得驕傲的是這宅院至今保存完好。當(dāng)然,他最好的口碑留在了上黃門。有些街坊買布時,還可以在“慶昌祥”賒賬,但陳舜臣從不催款,一旦得知賒賬者家境貧寒,又會將他從賬上將其名字刪去。過年時,陳舜臣一定會給上黃門的每一位古稀老人送上九尺布。
記得當(dāng)時那場雨下了好久,我和同學(xué)沒法趕回家里吃午飯。我的同學(xué)摸摸肚子,不由叫道:“肚子餓扁吶。”過了一會兒,兩只碗魔法般擺到我倆跟前。原來,店里的阿姨剛才聽到我同學(xué)的說話聲,便端來了兩只碗。碗里沒面條,只有大半碗煮過面條的水,不過放了點鹽和蔥花?;丶液?,我跟媽媽說起這事,站在旁邊的同學(xué)抱怨道:“面館阿姨是個小氣鬼,幾根面條也舍不得放?!蔽乙哺胶椭寢屨f:“面館里的面條是公家的。她不做損公的事,要表揚。你倆又沒餓暈?!?/p>
再說一件事,我少年時最尊敬的一個偶像,就住在上黃門。
他叫朱石祥,參加抗美援朝時受了重傷,雙目失明,左手也炸斷了,搶救幾天幾夜才醒過來。那年,朱石祥才16歲。朱石祥回國后,被安排在湖南省榮軍醫(yī)院療養(yǎng)康復(fù)。三年困難時期,為了減輕國家負擔(dān),他主動要求回到老家汝城,并和愛人一塊安置到了縣傷殘軍人福利廠。朱石祥身殘志堅,用單手協(xié)助愛人鋪棉被,摸索著搬布匹,以這種方式支援地方經(jīng)濟建設(shè)。幾乎每個學(xué)期,朱石祥都會應(yīng)邀來到上黃門旁的城南中學(xué),跟我們學(xué)生講述志愿軍英勇作戰(zhàn)的故事。那時,我聽得熱血沸騰,連小拳頭也攥了起來。初二那年,我以他的事跡刻成一套幻燈片,叫《英雄朱石祥》。在上黃門發(fā)小家的閣樓里用手電筒放這部幻燈片時,贏得了不少喝彩聲。秋時,與同班同學(xué)何雪浪一塊在學(xué)校出黑板報,我也寫過這位英雄的故事。
我記得,上黃門當(dāng)時住著好幾個老戰(zhàn)士。他們讓老街有了一道特別的風(fēng)景。
是呵,上黃門每一步路、每一個店鋪,都映射出曾經(jīng)奔波的身影;每一片瓦、每一塊青磚,都在訴說著千百年來留下的悠長掛念和它曾經(jīng)的漫長歲月。如今,經(jīng)過一番修繕的上黃門,喚醒了老街記憶,也喚醒了街坊生活。于是,人們紛沓而至,行走在歷史與當(dāng)下的融匯、古老與鮮活并存的老街上,溫故知新,鑒古思今,尋找昔日悠長韻味的同時,也可欣賞到汝城這一條充滿地域文化符號的老街所演繹的新傳奇……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