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xué)湘軍動態(tài)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xué)湘軍動態(tài)

周萬水:從鴉角洄到鴨窠圍

來源:《散文海外版》   時間 : 2025-02-26

 

分享到:

一直在等一場雪,好讓接下來的行程有幾分儀式感,這季節(jié)本早就應(yīng)該下雪了。天色陰晦,寒風(fēng)如刀,空中有冰冷的流霰散落,很像數(shù)十年前某個夜晚來臨之前的景象,雖然你做足了關(guān)于雪的預(yù)期,但雪還是沒有落下來。

除了沒有雪,還少了那只帶蓬的黃色木船和湍急的長灘,我們要去的地方叫鴉角洄,在那條叫沅水的大河邊。鴉角洄當(dāng)?shù)厝肆?xí)慣的叫法,在沈從文先生那本名叫《湘行散記》的書里,那地方叫“鴨窠圍”。書很有名,寫書的先生更是有名,鴨窠圍自然也就跟著出名了。

《鴨窠圍的夜》算是沈從文先生的名篇了,在那條長河里,鴨窠圍是真實的、但也像是虛擬的,是一個意象,一條船行走的背影,一段時間與情緒的截面。在閱讀視覺下,鴨窠圍就像人們尋找的桃花源一樣,或是你渴望慰藉時可以被翻閱的闊別已久的溫暖,它到底在哪里,并不那么重要。

卓雅老師卻不這么認為,因為她是個攝影家,畢生只做一件事,就是用她的鏡頭去還原和釋讀沈從文筆下湘西和長河,鴨窠圍是她非去不可的地方。她注視河流的那種虔誠,我曾在青藏高原那些朝圣者的眼中看到過。

人這一生總還是有屬于自己的一方圣域,我們匍匐于大地,在完成對食物、空氣和水的需求之后,也丈量靈魂的長度和保持敬畏,不管是愛情、執(zhí)念、孤獨、一座山或一條河。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經(jīng)過鴉角洄,我知道它就在河流的一隅,在我視線短暫停留的匆忙之間,不遠不近,這是很好的相處,如那本《湘行書簡》,打開或合上,都是一段旅程的開始和結(jié)束。

但終究還是去了鴉角洄,不僅是卓老師的固執(zhí),還因為它的另一個名字散發(fā)出的強烈誘惑力。

鴉角洄下游十余里有一個水電站,水壩的存在,讓原本桀驁不馴的河流失去了原始的野性,長灘的十里白浪,只在老人的黃昏的敘事里,陡峭的高山因水面上升不再需要仰視。臨水的山坳里有翠色的竹林和三兩戶農(nóng)家,很少見成片的村子。鄰近人家往來都依靠那種帶櫓的小劃子,去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趕集或是到城里去的則是那種體型較大的鐵駁船,“咚咚隆隆”的,噪聲極大,隔得很遠都能聽到。等到船走遠了,江面上便很快就恢復(fù)寂靜,這時候,你就能聽到河水拍打河岸的聲音,寬闊的江面只有那些大鳥才能橫渡,偶然一聲鳥鳴如一粒山雨,墜入碩大的寥廓,便無聲無息。

這條河上曾經(jīng)的帆影、櫓歌和纖夫的號子都留著在了時光的舊驛站和那些消失的吊腳樓里,仿佛跟今天沒有任何聯(lián)系,鴉角洄大約也不例外。

很多年前,在某一個黃昏里,有一條黃色的船泊進這里。寂寂的寒夜里,昏暗的燭光下,碎雪敲打著船蓬,一些柔和而憂傷的事物擠進了狹窄的船艙。夜風(fēng)很冷,艙外的聲音,大致能拼湊河岸上尋常而熟悉的市井故事,只需去聆聽和回溯。那是一個在河流上漂泊的人,為一個女子寫下的文字,文字里除了溫暖還有些憂傷。

那是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六日,從這天開始鴉角洄有了另一個名字:鴨窠圍。

這個地方一直叫“鴉角洄”,地圖上也是這樣標(biāo)注的?!颁А笔侵杆匦?,是上游河水下行在江岸崖石下形成的洄流。江河邊以“洄”作地名的十分常見,鴉角洄附近山角落旁長著很多高大的樹木,樹上常年棲息著很多烏鴉,這些烏鴉被視為神鴉,鴉角洄由此得名。鴉角洄下游就是有沅水第一險灘之稱的“清浪灘”,相傳過灘如過鬼門關(guān),清人陸應(yīng)谷曾經(jīng)寫下“下船泊灘頭,上船泊尾灘。老鴉繞灘啼,行人命在水”的詩句。灘頭建有“伏波廟”,供奉的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過往的船客過灘之前都要焚香上供,祈求平安。險灘的上空,有無數(shù)的烏鴉盤旋,爭相啄食船工拋向空中的米飯,傳說這些烏鴉都是馬援死去的將士化身,祈求平安的儀式里盤旋著躁動和詭異的氣氛,看似所有的福祉都要依靠畏懼和詛咒獲得。

鴉角洄在清浪灘的上游,算不上是個大碼頭,類似現(xiàn)在的一個“招呼站”,鴨窠圍應(yīng)該是沈從文先生依據(jù)船工們的讀音寫成的,這一帶的地方方言“鴉”是與“鴨”同音的,把“洄”讀成“圍”,“角”讀成“guo”帶著些古入聲音,所以“鴉角洄”就成了從文先生筆下的“鴨窠圍”。

當(dāng)年的鴨窠圍是在長潭的轉(zhuǎn)折處,兩岸皆高大壁立的山,山頭上長著竹子,河岸的高處是離水約30丈上下的吊腳樓。如今,高大的山體已在水下,只留下已顯低矮的山頭浮在水面。依山近水的小村落,也再無建造吊腳樓的必要。三五戶人家,都在湛藍的水面和天空之間,青石板鋪就的高高低低的臺階從水邊一直鋪到人家門口。房子是倚山而建的,高處的人家都能看到低處人家的黑色瓦屋頂。屋前陡峭處是密密的竹從,一直延申到屋下潭邊的那一灣墨綠里。

這地方平時很少有人住了,就兩位楊姓老人,除了老人還有一只大黃狗,它對陌生人的親切,證實了它曾有的孤獨。這讓人不由得想起了另一只黃狗,想起《邊城》里那個目光清澄的叫翠翠的女孩。這里不是渡口,過往的船都匆匆而過,他們在水面激起的波紋很快消失。時間的指針和日光的深淺,消磨著水邊的每一個朝暮,與一條船有關(guān)的等待更像是一種儀式,就像那只黃狗,坐著河邊的石頭上,癡癡地等著一條不確定的船或一個不確定的人,直到把自己也坐成一塊石頭。

沒人住的房子已有破敗的跡象,卻看不出有放棄的倉惶,厚厚的積塵里,堂前的神龕還留存些虔誠和莊嚴,陳舊的婚聯(lián)可追溯出上一次喜氣的集聚,一戶人家的瓦屋頂上丟棄著一只長著苔蘚的石英鐘,時間停留在某一天的下午三點十二分三十一秒,那一刻發(fā)生了什么,沒人知道。自從這條長河失去流速后,光陰在這里也仿佛為苔蘚覆蓋,如果時間和空間在這里不構(gòu)成距離,從鴉角洄到鴨窠圍其實只隔著一本書,隔著一個世紀的翻閱。

因為水位高,沈先生的鴨窠圍已在水下百米。深藏于水底的往事跟水里的大魚一樣,偶而也會浮出水面,在某個時刻激起一圈水花。我們的到來讓老楊有些興奮,他告訴我們,這些年總有人來到這里,或結(jié)伴或獨行,通常會在這里住上一晚,他以前不知道沈從文是誰,好像沈從文是那些尋找者帶到鴉角洄的。屋里唯一與沈從文有關(guān)的是一位尋訪者留下的一本書,書名是《沈從文的那條河》。書的作者李未熟先生是我的一位朋友,多年之前,他就曾沿著這條河流不斷尋找《湘行書簡》里那些優(yōu)美文字描述的地方。

據(jù)未熟先生說,到鴉角洄的那天,他執(zhí)意要睡在那條送他來的船上。黑夜再次占領(lǐng)了河面時,他沒有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腳樓窗口的燈光、河岸大石間飄忽動人的火炬紅光、也沒有吊腳樓上婦人唱小曲的聲音。一整夜都能聽到江水拍打河岸的聲音,漫天的星斗盡數(shù)落入江中,鴨窠圍所有的夜都在那一船清夢里……

沒有期望的似曾相識,那只是鴉角洄的又一個尋常夜晚,如我眼前即將降臨的夜色。

風(fēng)有些冷,氣溫還是很低,雪,終究沒有下下來,明天離開時注定不會留下兩行腳印。注定二字是可以解釋很多事物的,包括那條把你帶到鴉角洄的船。晚餐很豐盛,天氣、環(huán)境、氛圍很適合喝酒,連平素不喝酒的卓老師也破例地喝了一點。老楊家的米酒是自己釀的,很有些度數(shù),也催生了一些微醺話題和莫名其妙的憂郁。天漸漸黑了下來,天空晦暗,只有水面與天際還泛有微弱的光。楊家屋檐下燈像一粒孤獨的星,支撐著夜的重壓,大黃狗地躺在屋腳,狹窄的碼頭如一副靜默的油畫。

夜幕里,一條船從夜的霧靄里鉆出,很快靠近碼頭,船主是住在河那邊的一名男子,天黑前看這邊來了很多人,就搖著小船過來趕鬧熱,這樣的機會平日里難得遇見。男子頭發(fā)花白,看上去60多歲,很健談,坐下后剛吸一口煙,就開始講述鴉角洄的往事。那些故事大多是父輩留下的,跟深水里的大魚一樣不好打撈,但他講得興致勃勃,聽得最多的前綴詞是地方口音很重的“那時節(jié)兒”,也就是“那時候”的意思。

大約一個時辰過去了,男子向我們道別,下了碼頭,他麻溜地跳上船,起錨,橫槳,急速地向著河對岸那點模糊的亮光劃去,身形和槳聲很快消失在河面的淼渺中。

我走出門,坐在河岸的一塊石頭上,任黑夜包裹,安靜地聆聽著河流。這里是鴉角洄的夜,時間就是這一河水,河水下是淹沒的想象。我要尋找的那個“鴨窠圍的夜”就在那燈光照不透的水下。

這條河誕生于哪一天,是不可考,上億年來,山的拔節(jié),水的刻劃,都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它們相互成就,或逶迤成峰巒,或奔涌成浩蕩。在河流恒久的生態(tài)里,我們不是最早的過客,也不是最后的路人,河流卻還是那條河流。

河流也是最早生長神靈的地方,它們俯視眾生,或肅穆或兇煞,比那些險灘更加讓人敬畏。與河流共生,少數(shù)人成了神祗,多數(shù)人成了祭品?!昂捌鹛栕影崞鹫恤梗宦暤蛠硪宦暩?。杉木櫓鐵箍腰,任你搬來任你撬。撐篙好比猴上樹,拉纖如同蝦弓腰”,古老的號子回蕩在河流之上,那些黝黑的背影彎曲如弓,拖曳著沉重的日子,長篙在巖上鑿出了年月的痕跡。野性的長灘上沒有舒緩的櫓歌,只有生與死的賭注和船的碎片。人們隨水而來,又隨水而去,在鴉角洄,在每一個短暫歇息的碼頭,誰又能記住那些在河上漂泊的影子呢?時間的背后是廢墟的數(shù)量,除了草木誰還能回到過去,那些草木長滿了所有廢墟,也長滿了曾經(jīng)有過神殿的地方。

這條河上著名的神祗是東漢的馬援,當(dāng)年為征伐沅水流域“武溪蠻”,馬援引兵來到鴉角洄下游的壺頭山。這里是沅水邊著名的天險,清浪灘灘險浪急,兩岸之上峻峰林立。壺頭夜月的詩意之下,是暑熱瘴癘的殘酷,馬援陷于困境,兵敗而亡。死在這條河上的人很多,能成為神祗的人怕只有馬援了,因為他“伏波將軍”的稱號,人們相信他死后仍有降服波濤惡浪的本事。在昔日“武溪蠻”地區(qū),人們修建了很多“伏波廟”,祈求這位曾經(jīng)征伐過他們先祖的人,能夠幫助他們降服那條危機四伏的河流,并帶來期望中的平安。神的存在能夠解釋命運的無常,最后的結(jié)局只屬于自己/命運的簽永遠都是兇吉兩面,吉,是因為有神的護祐,兇,則是自己命中注定。如今這河上的“伏波廟”早已頹圮成廢墟,在一場又一場神鴉的盛宴結(jié)束后,空曠與靜謐中,只有馬援見過的那輪漢月還懸在那里,壺頭山的輪廓在月色與水波里沉浮。

鴉角洄下游是兇險的清浪灘,鴉角洄更像是個撫慰驚魂和等待河流判決的地方。上行的船在與惡浪與礁石的生死纏斗中在這里可得到片刻的喘息,下行的船和木排在這里休整或重扎加固,等待的是又一次吉與兇的豪賭。鴉角洄的人知曉河流的秉性,以其兇險的未知作為自己的衣食,放排、駕船、做纖夫……他們從不詛咒這條充滿哀傷和苦難的河流,就像白居易筆下那位寒衣單薄,卻希望天氣更冷一些的賣碳老人一樣。隨時可能降臨的災(zāi)難,竟然是他們生存的機遇和希望。

很少有人知道,沈從文在《湘行書簡》中提到的那個“梢子鋪”的地方,其實是先生的筆誤,它真實的名字是叫“燒紙鋪”。燒紙鋪在鴉角洄下游,中間便是兇險的清浪灘?!盁垺本褪羌漓肷耢`和死者的紙錢。這河上流傳著“三垴九洞十八灘,處處都是鬼門關(guān)”的諺語,這是這條河昔日的真相,紙錢催生一個地名,背后是無數(shù)船毀人亡的故事。在繚繞的香火和神鴉之間,人們年復(fù)一年地祈禱,也不斷成為河流的永久的祭品。而岸邊的人知道,那個隨水而去的人,從此屬于某個必然的宿命,如《邊城》里的儺送、翠翠、如《鴨窠圍的夜》里那些圍坐在火光里的人們:船上的人,木筏上的人,閉著眼睛蜷成一團的老婦人,身體瘦弱的孩子、翻船背運的老水手,單身的寡婦、還有那只在黑暗中哀鳴的小羊……

紙錢是燒給神和逝者的,青煙彌漫在河流之上,抵達天空之上。人們不知道逝去的親人會不會成為神祗,只是祈求那些飽靈魂在往生的路上多幾分平安,并可以護佑活著的人。所以,那些紙錢也是給活人燒的,是活著的人,燒給自己無法左右的命運和歸宿。一位苦命的辰河女子,則在丈夫及兄弟都葬身險灘之后,挨家挨戶上門游說那些與她有著一樣命運的寡婦,拿出男人們拼著性命掙來的積蓄,在清浪灘下的絕壁之上打造了一條百米長的鐵鏈,讓過往纖夫與船工們有了攀附。那條鐵鏈有一個心酸的名字,叫“寡婦鏈”。在河流宏大的敘事里,那些卑微的女子沒留下名字,她們在哀怨中把慈悲融入河流,她們才是這河上真正的神祗,“鴨窠圍”是沈先生為這些卑微的女子、為河流之上的蕓蕓眾生構(gòu)筑的神廟。

在很長的時間里,河流一直都是它原來的模樣,一些人去了又回來了,一些人去了就再也沒有回來。沈從文也一樣,這是他最后一次聆聽鴉角洄。他來時的雪還在下,他幻想著第二天能在岸邊雪地上看到的那行寂寞的足跡,還有那條同樣在風(fēng)雪中漂泊的船和船上的人,從此消失在長河的盡頭。

那一夜,鴉角洄成了沈從文的鴨窠圍,如柳宗元的愚溪,王維的輞川和陸放翁的沈園,安放著松間的月色、低楊柳的纏綿、浮魚的清澈,還有一些柔軟、一些惦記、一些孤獨和如水的憂傷。在那些不經(jīng)意的遇見與告別里,這條河流之上,是誰記住了誰的模樣?

狹小的木屋里傳來輕微的鼾聲,卓老師還在昏暗的燈下整理著她白天拍攝的照片。雪終究還是沒有落下來,隱隱地能聽遠處人家的雞叫。寒雞叫半夜,讓鴉角洄的夜顯得格外清冷,看看時間,不過子夜,心里忽然涌入了些孤獨,輾轉(zhuǎn)之際,我想著送我們來的那條船,明天什么時候才會到來。

這個晚上,夜有些長,鴉角洄和鴨窠圍一起,掏走了我的睡眠,時間在沉默中流過,對岸的那點微弱的燈光,如我手中思考的煙頭。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