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時間 : 2016-10-21
分享到:
——讀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有感
讀了閻崇年的《正說清朝十二帝》,使我對清皇朝及其君主統(tǒng)治者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帝制皇朝,有很多東西不論是對我們國家的執(zhí)政治國之舉還是我們個體的做人做事之行,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十分寶貴的參考價值。
客觀的說,從中國自秦始皇以后兩千多年的皇朝歷史來看,清王朝對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進步是有貢獻的。大清帝國占據(jù)中國歷史舞臺長達268年,如果從清太祖建立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算起,到宣統(tǒng)三年(公元1911年),則有296年,為自秦以來整個中國皇朝歷史的七分之一。特別是清朝的康乾年代,在當時世界上是人口最眾多、幅員最遼闊、物產(chǎn)最豐富、文化最繁榮的國家。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清皇朝時期,特別是乾隆后期開始的晚清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為尖銳,帝國主義橫行,戰(zhàn)亂不斷,經(jīng)濟調(diào)敝,民不聊生,其政治統(tǒng)治衰落腐敗、反動落后,對中國歷史進程的發(fā)展進步無疑也有極其消極有害的一面。我們要用辯證的立場觀點、正確的歷史眼光來認識、總結(jié)和評價清皇朝的興衰成敗和清皇朝君主統(tǒng)治者的功過是非。
人民是歷史的主人,它是決定和推動歷史發(fā)展進步的主體力量。但是,我們也絲毫不能忽視人類個體中占顯赫地位執(zhí)決斷大權(quán)的君主皇帝對歷史的影響作用。具體到清十三朝十二帝來說,從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清世祖順治帝福臨、清圣祖康熙帝玄燁、清世宗雍正帝胤禛、清高宗乾隆帝弘歷、清仁宗嘉慶帝顒琰、清宣宗道光帝旻寧、清文宗咸豐帝奕詝、清穆宗同治帝載淳、清德宗光緒帝載湉,以至宣統(tǒng)皇帝溥儀,其中不乏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之主,多謀善斷、英明睿智之主,不乏勤奮努力、博才多學之主,勤政仁愛、高遠大度之主,同時也有愚昧懦弱、平庸無能之主,貪逸求安、懈怠頹廢之主,更有心胸狹窄、獨斷專行之主,荒淫奢侈、腐化糜爛之主,可謂良莠不一、功過不一,毀譽不一、褒貶不一。應(yīng)該說,努爾哈赤、皇太極是當時天下最優(yōu)秀的人才;后來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是踏著前三帝功業(yè)的基礎(chǔ),利用西方尚未東侵的時勢,并具有個人素質(zhì)與才能的優(yōu)勢,而成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英君、勤君和能君;過后,一代不如一代,嘉慶帝為庸君,道光帝為愚君,咸豐帝為懦君,同治帝、光緒帝、宣統(tǒng)帝實為慈禧太后指定和控制下的“傀儡君主”、 “招牌君主”,有帝位而無皇權(quán),加上連兒女都沒有,落為“廢君”、 “絕君”就不足為奇了。
總結(jié)開創(chuàng)清王朝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和統(tǒng)治清早、中期的福臨、玄燁、胤禛、弘歷皇帝,有以下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勵精圖治。勵精圖治是成就一切事業(yè)的基礎(chǔ)。一個人、一個民族,要想成就大業(yè),立于不敗之地,沒有堅忍不拔、奮斗不止、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是萬萬不行的。只有勵精圖治、臥薪嘗膽、艱苦奮斗、勇往直前,才能克服一切困難,排除一切險阻,戰(zhàn)勝一切敵人,達到成功和勝利的彼岸。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清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奠基人,他幼年喪母,繼母那拉氏刻薄寡恩,家里并不和睦,兄弟們鬧著分家,父親塔克世聽信繼母挑唆,給他的產(chǎn)業(yè)極少,不夠維持生活。努爾哈赤青少年時代吃盡了苦,挖人參、采蘑菇、揀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將這些東西運到撫順馬市去賣,以此來維持生活??嚯y生活的磨礪,使他能夠剛毅沉著、豁達機智、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組成堅強穩(wěn)定的領(lǐng)導群體。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為報殺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遺甲”起兵,戎馬生涯44年,勵精圖治,浴血奮戰(zhàn),以小勝多,各個擊破,最終實現(xiàn)了女真各部的大統(tǒng)一。清太宗皇太極亦少年喪母,但他堅韌頑強,勤學苦練,拼搏奮爭,歷經(jīng)艱難和困苦,以獨立性格和頑強意志,在激烈的大位爭奪中處于有利地位,在對內(nèi)挾制和對外征服中技高一籌,文治武功,挫敗群雄,成為最大贏家??滴醯坌睿^承了上輩勵精圖治的傳統(tǒng),經(jīng)文緯武,仁愛韜略,守成創(chuàng)業(yè),削三藩,收臺灣,御外侵,治蒙古,并三次親征噶爾丹,平定叛亂,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融合包容。海納百川,才能浩瀚寬廣,永不枯竭;林存萬樹,才能厚蔭博物,生機盎然。祖國要統(tǒng)一,民族需團結(jié);事業(yè)要成功,心胸必高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合則強,分則弱;合則盛,分則衰;合則存,分則亡。這是歷史早已證明的鐵律和寶鑒。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從起兵興起到發(fā)展壯大,非常重視融合包容謀略,堅持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力量,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強調(diào)滿洲、蒙古、漢人之間的關(guān)系“譬諸五味,調(diào)劑貴得其宜”,使整個女真融合,使?jié)M蒙漢融合。對女真,統(tǒng)一合并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創(chuàng)立八旗制度和滿文,建立后金政權(quán),組織滿洲共同體。對蒙古族,采取編旗、聯(lián)姻、會盟、封賞、賑濟等政策,特別是與蒙古貴胄上層互相婚嫁,結(jié)為兒女親家,加強對蒙古各部落的聯(lián)系和轄治。對漢族,重用優(yōu)禮漢官,給予田地,分配馬匹,進行賞賜;舉行漢人生員考試,選取舉人進士,啟用士人學子,委任一定官職;收容明軍降兵,改編成綠營軍,放寬懲治逃人政策。順治帝福臨進駐燕京(北京)后,一改歷代王朝對前朝王宮焚、毀、拆、棄的做法,保護紫禁城和文物古跡,吸納漢族語言文字,學習漢族文化??滴醯坌睢⑶〉酆霘v更加重視漢文化的整理、總結(jié),分別組織編纂《全唐詩》、《全唐文》、《康熙字典》、《大藏經(jīng)》和《四庫全書》,匯合和繼承、發(fā)展了中華各民族文化的精華,也匯合和集聚了中華各民族的人心。
勤奮好學。“學則智,不學則愚;學則治,不學則亂。”學習,能予人智慧,也能予人以力量。勤奮學習,是一個人豐富頭腦擴展視野增強能力的開啟鑰匙,也是一個人走向成功取得勝利成就大業(yè)的直行通道。早在后金時期,努爾哈赤就十分重視語言文字建設(shè),主持創(chuàng)制了無圈點滿文,并請師傅教授兒子們學習滿文?;侍珮O6歲起就習文練武,勤奮好學,嫻熟弓馬,精通滿文,并粗通漢文,為他以后馳騁疆場,登臨汗位,征服敵人,建立“大清”,打下了牢固的基礎(chǔ)。順治帝福臨幼年的學習更富戲劇色彩,在其母孝莊太后的帶養(yǎng)下,為避大權(quán)在握的攝政王多爾袞猜疑,臥薪嘗膽,早起晚睡,苦苦攻讀,常年白天裝著貪玩的樣子,晚上則挑燈學習至深夜。他執(zhí)政以后,非常尊崇耶穌會士德國人湯若望,經(jīng)常向他請教天文、歷法、宗教等學問和治國之策,豐富知識,開闊視野??滴醯坌罡侵袊鴼v史上少有的嗜書好學的帝王。他5歲入書房讀書,晝夜苦讀,不論寒暑,廢寢忘食,習書法“每日寫千字,從無間斷”,讀“四書”“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繼位后,他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通過讀書“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領(lǐng)會治國、平天下之道。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jīng)》,賦詩著文,習以為常,堅持不懈。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攻讀不止。他不僅喜好歷史、文學和書法,還對醫(yī)學、數(shù)學、天文學、地理學、測繪學等興趣濃厚,學而不厭,是一位典型的學習型的君主,也是“二十五史”中唯一了解西方文明、尊重科學精神的皇帝。乾隆帝弘歷天資聰穎,勤奮好學,擅書畫,兼長詩文,是一位非凡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書法家、詩人和學者。他精通新滿文,熟知老滿文,對漢語漢文融會貫通,且懂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文字。他還長期癡于書法,至老不倦,造詣精深。從內(nèi)廷到御苑,從塞北到江南,園林勝景,名山古跡,所到之處,揮毫題字,墨跡之多,罕與倫比。他一生中還撰寫了大量文章,特別是尤喜愛作詩,詩作共計42000多首,幾乎接近于《全唐詩》48000多首的總數(shù),其詩作之多,創(chuàng)作之勤,令人嘆為觀止。
勤政努力。勤政、務(wù)實是國家、人民對執(zhí)政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其稱職、敬業(yè)、盡責的唯一標尺。只有勤政,才能令行政施、治國興國;也只有勤政,才能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清朝從天命汗到乾隆帝都是勤政的。他們吸取明朝亡國的教訓,勤理政事,操勞國事??滴鯊?4歲親政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節(jié)、重大變故外,堅持每天早上八點鐘御門聽政,一年四季,無論春秋夏冬,嚴寒酷暑,從不間斷。即使在康熙十八年發(fā)生北京大地震,他也照常早朝不誤。除了早上聽政外,他不經(jīng)常于下午召見王臣,上至王公大臣、提督巡撫,下至府縣官司,納諫議事,下詔布策。雍正更是中國歷史上少見勤政帝王。他在位期間,自詡“以勤先天下”,不巡幸,不游獵,日理政事,終年不息。僅以朱批奏折而言,雍正朝現(xiàn)存漢文奏折35000余件、滿文奏折6600余件。他在位12年零8個月,實際約4247天,平均每天批閱奏折約10件,多在夜間,親筆朱批,從不假手于他人,有的奏折上的批語竟有1000多字。在他的親自操持下,制定了攤丁入畝、火耗歸公、養(yǎng)廉銀、奏折、軍機處等一系列正確政策和制度,對穩(wěn)定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起到了積極作用。乾隆也與他先輩一樣,勤于理政,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一生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最為顯見的是效法祖父康熙帝,六巡江南,視察民情和水利,為有效治理黃河、運河和淮河掌握了第一手情況。
清王朝走向滅亡,究其根源,除了其從建立開始一直奉行的腐朽、異化、反動的“八旗制度”、帝王獨裁專制、民族歧視偏見政策和西方帝國豪強的肆意侵略掠奪外,還有就是清中期以后,即從乾隆帝弘歷晚年開始,到嘉慶帝顒琰、道光帝旻寧、咸豐帝奕詝,以至于慈禧太后掌控下的同治帝載淳、光緒帝載湉和末代皇帝溥儀的荒淫腐化、平庸無為、賣國求安等方面帶來的惡果外,至少還應(yīng)該從以下方面吸取教訓:
獨斷專橫。清朝是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二千多年以來最后一個皇朝,它沿襲著前各個皇朝君主地位與權(quán)力登峰造極至高無上的帝制,國家的一切決策和行動都由大汗或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大汗和皇帝對所有文武大臣臣民百姓握有生殺予奪大權(quán),獨斷專行、濫施淫威、殘暴酷刑、草菅人命的事情時有發(fā)生。從乾隆晚期開始,皇宮貴族更加奢侈糜爛,揮霍無度,欺壓百姓,掠奪民脂,人民群眾終日生活在獨裁專制饑寒交迫的水深火熱之中。同治以后,由于皇帝的平庸無能,皇朝大權(quán)被具有政治野心且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所篡奪,她或垂簾聽政,或親執(zhí)朝政,獨裁專斷,一意孤行,清除異已,殘害忠良,已到了登峰造極、無以復加的地步。不管是當朝皇帝,還是后妃大臣,誰不聽命于她,或與她作對,誰就會受到無情地打擊和摧殘。如:翦除八大顧命大臣,嚴控同治帝載淳,罷黜議政王奕訢,暗害慈安皇太后,責杖珍妃他他拉氏,囚禁光緒帝載湉,等等,其心腸之毒、手段之殘忍,令朝廷上下心驚肉跳,談虎色變。在如此殘暴的獨裁專制下,清皇朝的衰敗滅亡就順理成章了。
腐化奢侈。乾隆到了晚年,開始居功自傲,貪圖享樂,生活奢華,大興土木,鋪張無度,為自己建造了寧壽宮及乾隆花園,以作退閑頤養(yǎng)天年之所。他六次南巡,雖然是視察民情,關(guān)心水治,但興師動眾,前呼后擁,浩浩蕩蕩,征調(diào)夫役、車船不計其數(shù),為修建御道、建造行宮強拆民房,勞民傷財,弄得眾多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每到一地,地方官吏爭相逢迎,獻媚爭寵,采買大量奇珍異味,美食佳肴,靡費揮霍成風,貪污腐化盛行,給國家財政、人民生計增加了沉重的負擔。他寵信的貪臣和珅,為滿足其八十大壽舉行萬壽大典和千叟宴的侈欲,利用各種手段聚斂錢財,比如侵吞、賄賂、索要、放債、開盤剝鹽商等,命令外省三品以上大員都要進獻,在京各衙門長官要捐出俸銀,兩淮鹽商要捐銀400萬兩。嘉慶繼位,將和珅處死,查抄和珅總財產(chǎn)價值8億多兩銀子,相當于和珅當政20多年的國庫總收入。這些財產(chǎn),嘉慶并沒有收繳國庫,而是裝入自己的口袋。當時有句名謠:“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表示老百姓對嘉慶貪心的強烈不滿。咸豐帝奕詝繼位時,面臨內(nèi)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lián)軍入侵北京兩大憂患,但他置國家危亡于不顧,逃奔承德避暑山莊,貪女色,貪看戲,貪美酒,貪鴉片,攜妃嬪游行園中,寄情于聲色犬馬,醉心于聽戲唱戲,每飲必醉,大耍酒風,以吸食鴉片來刺激和麻醉自己。同治帝載淳同樣生活放縱,迷戀女色,皇宮里已經(jīng)嬪妃美女如云,但他仍不滿足,常私自外出,到崇文門外的酒肆、戲館、青樓尋花問柳,以至于染上梅毒,死于非命。如此建立在國家負重人民痛苦之上的腐化墮落和奢侈糜爛,激起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極大憤怒和強烈反抗,清皇朝政權(quán)搖搖欲墜、岌岌可危的日子就必然來臨了。
賣國求安。鴉片流入,由來已久。道光皇帝的曾祖父雍正開始禁煙,祖父乾隆下令禁煙,父親嘉慶也屢令禁煙,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200箱,乾隆時增至1000箱,嘉慶間又增至4000箱。道光開始禁煙,遇到很大阻力。鴉片走私,更加囂張,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銀3000萬兩。此間,禁煙運動在中國掀起,引發(fā)了一場鴉片戰(zhàn)爭。從當時的情況看,清朝是一個有四億人口的大國,清軍兵多,以逸待勞,英軍武器比清軍武器也并不像后來那樣先進得很多,完全有可能打贏這一仗。但是由于清朝政府的無能,主和派的妥協(xié)求安,加上道光帝的無知無勇,并在大敵當前之時,將林則徐斥責、革職、謫戍伊犁,結(jié)果被英軍打敗了,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南京條約》。到了咸豐年間,先是英法聯(lián)軍侵占天津,后又借故進逼北京,奕詝不是帶頭堅守北京,下詔決戰(zhàn),抗擊侵犯,而是怕死求安,以“秋狄木蘭”為名,倉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享樂去了,英法聯(lián)軍因此順利攻入北京,使圓明園慘遭洗劫,大量珍寶、文物、書畫、圖籍被燒被搶,并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使中華民族蒙受千古奇辱。從此以后,特別是在慈禧太后掌控下的光緒年代,朝廷腐敗懦弱,統(tǒng)治集團賣國求安,中國屢遭外國侵略欺凌,從《南京條約》開始時,幾乎被迫與當時世界上所有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賠款”白銀7億多兩,香港及九龍、澳門、臺灣及澎湖列島、東北、西北大片領(lǐng)土分別被割讓英國、葡萄牙、日本、俄國等侵略國家,旅大、威海、膠州灣、廣州灣等地被侵略國強行作為租借地,外國人可以在中國的領(lǐng)土上自由貿(mào)易,外國軍隊可以駐扎中國境內(nèi),關(guān)稅制定權(quán)、領(lǐng)導權(quán)、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領(lǐng)海領(lǐng)水自由航行權(quán)等國家主權(quán)被帝國列強所剝奪,令國人痛心疾首,義憤填膺。清皇朝的屈膝奴顏和賣國求榮,激起了全國上下的聲討和反對,造反起義和革命運動風起云涌,一時期席卷全國,一浪高過一浪,最終導致了清皇朝的崩潰滅亡。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本教科書。對待清皇朝歷史,對待清皇朝統(tǒng)治君主,我們要以客觀的、辯證的、一分為二的眼光去認識、去評價。好的、正確的、成功的、進步的東西,我們應(yīng)該繼承和發(fā)揚;不好的、錯誤的、失敗的、落后的東西,我們就應(yīng)該去批判和摒棄。在當今社會進步、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好時期,我們應(yīng)該站得更高一點、看得更遠一些,以祖國山河大統(tǒng)一、中華民族大團結(jié)的大局為重,以振興中華、繁榮九州、福及人民為已任,正視和肯定清皇朝對中國歷史發(fā)展進步的卓著功績和巨大貢獻,繼承和發(fā)揚其有利于祖國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寶貴智慧和優(yōu)秀成果,不忘歷史教訓和恥辱,堅決批判和徹底摒棄清皇朝腐朽、落后、反動的思想、制度和作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長避短,革故鼎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新的境界、新的謀略和新的步伐,實現(xiàn)新的飛躍,進入新的領(lǐng)域,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