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建華 時間 : 2019-08-19
分享到:
三老相鄰而居
我敢斷定,以前曾經多次路過這個地方,但在2004年春天之前,我對這個地方沒有特別留意過,因為它對我的生活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但是后來乃至現(xiàn)在,它成了一個我很牽掛的地方,甚至有時在夢里都會見到它。
經過兩年的醞釀之后,我終于為自己即將創(chuàng)立的公司想好了名字、宗旨、理念、產品、團隊、愿景等。爾雅文化公司裝修期間,自然想到要找?guī)追宜囆g品裝點門面,“讓人覺得咱有文化”。經人指點,框定了黎政初的畫、劉澤濤的攝影、謝尚儐的書法。當然還有另外幾位國內名家,譬如歐伯達、陳文質、吳國威、何滿宗、李清白、賴尚平、王宏、釋大岳等。
家鄉(xiāng)衡南這三位文化前輩,劉澤濤先生我是認識的,他是一個頗有名氣的攝影家,也是我們報紙的老通訊員,經常發(fā)表藝術攝影作品。他來送稿時,我們見過幾面,我還為他編發(fā)過本報記者寫他的通訊,篇名叫《山水凝望皆風景》。但黎政初、謝尚儐二位先生我不認識,作家曹中慶自告奮勇,說:“我?guī)闳フ宜麄儭?rdquo;
依稀記得,那天是2004年3月13日,星期六,開春一個最好的晴天,暖風熏得游人醉。我們來到中山北路一條小巷中的衡南縣文化館,院子里有許多人在曬太陽、聊天,都是一口梆硬的衡南方言。小孩在打鬧,雛雞在散步,小狗伸著舌頭打哈欠,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場景,也是我感到十分親切的故園往事。
衡南縣文化館辦公、住宿都在一棟樓,這樓有些年紀了,建于30年前,已經很陳舊甚至破敗。巧的是,黎老、劉老、謝老三家都住在3樓,隔壁鄰居,每家都只有40多平米的面積,老少三代,可想而知是何等的逼仄擁擠了。2005年金秋,黎老喬遷到了石鼓書院邊上的龍騰大廈4樓,開窗即見湘江、蒸水、耒水三江匯流,胸中常有“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的意境,所以愈活愈年輕,作品也愈來愈大氣磅礴而又詩意盎然。劉老、謝老至今還蝸居在那里,但愿他們能早一點喬遷新居,度過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
那天只有黎老和劉老在家,我說請他們到外面去玩,都很高興,但劉老家臨時來客,所以未能成行。于是,我們驅車帶上黎老和他的夫人宋娭毑,與其他幾個文人雅士,在南華大學和生態(tài)公園盡興游玩一天。過后不久,黎老送給我們一幅八尺屏《紫藤八哥圖》,并題詩一首于其上:“紫藤纏繞勢若龍,淡淡嫩葉映淺紅。鴝鵒輕歌花含笑,畫翁筆下難傳神。”
我原先并不懂什么書畫,雖然跑過文化這條線,但是大家都知道,文化系統(tǒng)的人很不好打交道,生辣死臭,尤其愛擺格,本事不大,口氣不小,讓人聽了特別反感。一句話,能躲著他們就盡量不見面,別惹自己不開心。沒有想到的是,我所結識的家鄉(xiāng)衡南文化三老,卻是謙謙君子,德藝雙馨,與之打交道每每有如沐春風之感。家鄉(xiāng)衡南是一個文化大縣,就是因為擁有這樣幾位內蘊文化品格、執(zhí)著文化追求、彰顯文化個性、打響文化品牌的文化名人。
2011年5月11日,衡南縣授予黎政初、劉澤濤、謝尚儐“德藝雙馨文藝家”榮譽稱號。
黎政初的頒獎詞:“他的水墨經過歲月的漂洗,愈發(fā)顯出清靈奇秀。他以一生的追求,尋找藝術高枝上的花開與鳥鳴。他的成就告誡所有的弟子:一個真正的大師,需要時光的打磨、沉淀與生活的歷練,當你冷靜下來,藝術才會變得成熟。”
劉澤濤的頒獎詞:“他用黑白膠片,創(chuàng)造了純真年代最豐富的美麗;他以多彩的數(shù)碼,創(chuàng)造了復雜世界最簡單的美好。他的作品傳達了強烈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藝術性,而他本人是謙遜和藹、甘于寂寞的。”
謝尚儐的頒獎詞:“他曾在艱難的歲月里,揮筆驚蛇,從碑帖的靈動中,找到生命的力量。他以深沉的愛凝成詩行,書寫時代,書寫生活。他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才成就了那些影響深遠的作品。”
順便說一句,衡南文化三老的簡介,當年都是我上傳百度百科的,現(xiàn)在要想添加進新的內容,則無異于登天之難——原因你懂的!
畫家黎政初
2009年1月15日,黎政初先生(中)與甘建華、甘恬父女留影。王錦芳攝
紫藤八哥圖(中國畫) 八尺對開 黎政初 2004年
衡南文化三老中,黎政初年紀最大,生于民國十三年陰歷四月十一日(1924年5月14日)。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已年屆八秩高齡,那年5月29日的壽酒是我們夫婦出資,在衡南縣武裝部院內一家飯店辦的,長沙、衡陽來了許多文藝界朋友,開了四五桌。2006年1月5日,黎老從長沙舉辦個展載譽歸來,也是我在衡陽紅龍火鍋城做東,男女各一桌,畫家李清白有文記之。餐桌上,黎老主動點了一份啤酒鴨,個中原因別人不知,李清白卻心知肚明——蓋因黎老曾有一幅《春江水暖鴨先知》驚艷湖南畫壇,所以對吃鴨和畫鴨情有獨鐘。
湖南和平解放前兩年,黎老就讀于長沙市南門外小林子沖的華中藝專,受業(yè)于陳國釗、黃遐舉、周磊村、姜今等名師門下,前后同學中有后來大名鼎鼎的陳白一、李立、王憨山、管鋤非等。在他簡陋的“補拙齋”內,張掛著知名書畫家鐘增亞的一幅斗方:“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后附一段文字:“吾與黎老相識數(shù)十載,常見黎老捉筆,得益匪淺。黎老擅長花鳥寫意,立意新穎,用筆渾厚凝重,但又具靈動飄逸之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畫家。”
黎老1949年5月參加革命,因為各種歷史的誤會,曾先后3次出任縣文化館館長,所謂“三起三落”是也,離休后享受副縣級待遇。他是衡南文化三老之長,又與著名書法家鄧磐石、歐伯達并稱“湘中三老”。鄧老的詩書獨步一時,曾先后為黎老賦詩并親書多首,其中之一裝池后掛在黎家客廳,詩曰:“造化無私取自然,珍禽異卉互爭妍。腰纏十萬何需貴,不值先生潤筆錢。”歐老以其世人稱頌的歐體隸書,大贊黎老“藝高氣弘,書老畫新”,“花開詩到,鳥囀歌來”。
黎老以畫麻雀、八哥而有名于時,人稱“黎麻雀”和“黎八哥”。他在一幅畫的題記中寫道,“余畫麻雀數(shù)十載,數(shù)以萬計”。國畫大師、原湖南省美協(xié)主席陳白一對其十分推崇,書贈條幅贊揚“花鳥傳神”“花鳥傳情”。黎老的書畫作品多次在各級大型展覽中展出并獲獎,流傳海內外,并先后在長沙、衡陽舉辦過六七次個展,出版過《黎政初畫集》《黎政初畫選》《黎政初畫展作品選》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池瑜說:“湖南是一個出花鳥畫大家的地方。除白石大師外,后起的花鳥畫著名畫家還有高希舜、邵一萍、王憨山、黎政初等。”(《黎政初花鳥畫的審美特征》)湖南省美協(xié)兩次為其召開作品研討會,湖南衛(wèi)視多次予以專題推介,《美術報》2011年7月30日、2013年5月11日,分別以兩個整版向全國做了推介。
黎老家中有一匾——“詩中畫”,旁邊有他寫的一行行草:“詩乃無形之畫,畫乃無語之詩。”這正是他一生藝術追求的真實寫照。他的詩書畫俱佳,畫妙合自然,清新靈動,童趣盎然;字筆勢雄奇,取勢精勁,神韻飄逸;詩曉暢通俗,富有韻味,充滿哲理。我最欣賞他的自度曲《退筆寫金秋》:
退筆成塚,鐵硯磨穿,涂一些閑花野草,畫幾只八哥秋蟬。日麗風和花含笑,秋高云淡鳥談天。牡丹鳳凰何高貴,于我淡然。偶為求者捉筆,形雖似,神難傳。陽和氣爽,展紙舒毫,終日伏案心也甜。藝海無涯,人生苦短,天若假我以年,為花鳥傳神傳情,嘯傲余生。
喬遷新居望江樓前后,黎老創(chuàng)作了兩幅手卷力作,一幅是《千雀長卷圖》,一幅是《千雀啁啾圖》,成了省內外收藏家眼中的“奇貨”,隔三差五地,就有面目不清的人找上門來,“黎老,把它交給我吧”。黎老一概拒絕,然后禮貌地把他們送到電梯口,作一個揖,再回過頭去繼續(xù)吟詩作畫??上У氖?,衡陽一幫書畫愛好者借看望黎老、欣賞佳構為由,爭搶著往手卷上題跋署名。黎老莫奈其何,跑到一旁的走廊上打電話,問我還要不要。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幅珍品,如同中國股市“飛流直下三千尺”。
黎老晚年好脾氣是出了名的,這里再舉一例。2005年8月24日,我?guī)е硤笃赣糜浾呷ダ枥霞也稍L,順便觀摩作畫。孰料這個“半桶水”無知無畏,未經主人同意,竟然在書畫臺上寫了兩幅字,說是要與黎老交換一幅畫。我既羞臊又氣憤,剛要發(fā)作,黎老扯扯我的衣袖,輕言細語地對他說:“你的字比我寫得好,我的畫配不上你的字,你就不要為難我了。”
另有一件事知情者不多,不過亦可見證黎老的善良和天真。2008年8月的一天,有不知名者登門造訪黎老,自稱市委某領導的秘書,說:“我們老板非常關心你郎家(老人家),聽說你郎家沒有專門畫室,這樣不利于出精品力作,也有損衡陽的形象,所以想給你郎家解決一套房子作畫室,你郎家意下如何?”黎老自然感激不迭。第二天,這人開車陪著黎老夫婦到處看房子,總算看中了一套中意的。這人說:“我們老板很喜歡你郎家的畫,您看是不是這樣……?”黎老很“懂砣”,當即回家取了3幅花鳥精品饋贈。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猜到了,這廝手機欠費,永遠!
黎老晚年曾有一樁轟動一時的新聞,上了衡陽、長沙兩地的報端和電視。2010年7月20日,他獨自在家作畫,來了3個陌生的年輕人,說是省里某著名畫家介紹來買他的畫。黎老客氣地把他們讓進屋,然后到臥室打電話叫老伴回來。其中一個年輕人跟到臥室,站在他的面前守著不走。打完電話后,3個人卻說暫時不買畫了,過幾天再來。黎政初暗忖,他們面孔生疏,大非善類,莫不是小偷?心里一動,連忙走到畫室,發(fā)現(xiàn)剛畫的畫還在,心里一陣慶幸。中午時分,孫女黎苗回來,一聲驚呼:“爺爺,這客廳墻上的畫怎么不見了?”黎老頓時傻眼了:我的天!這幅《醉金秋》是自己的得意之作,曾經參加過省展,有人出價1萬元,都沒舍得出手哩!巧的是,4年之后,這幅畫出現(xiàn)在省會長沙舉行的一個藝術品春拍會上。黎老輾轉獲悉情況后,向衡陽警方報案,警察趕到長沙追贓。經過深入偵查,攜畫參與拍賣者并非盜畫者,而是層層轉手后獲得贓畫,而那3個毛賊據說迄今都沒有抓到。
我認識黎老的時候,他的花鳥畫只有兩三百元一平尺,慢慢地漲到了500元一平尺。轉機是在2009年10月,中央電視臺舉行慈善義賣,浙江溫州某收藏家將黎老一幅斗方拋出,結果拍得1.6萬元,相當于一平尺4000元。嗣后在湖南各類拍賣中,黎老的畫都是十幅左右,基本上都能成交,而且價格節(jié)節(jié)攀升,一幅四尺整張最高達到三五萬元,因此仿其畫的贗品日益增多。都是誰干的呢?坊間傳說不一。但黎老心里有數(shù),曾多次若有所指地對我們說:“他既然能仿我之作,何不自己署名題款,同樣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吧?”
有一天,與黎老和宋娭毑在石鼓文化廣場閑聊時,我問黎老究竟有幾個弟子,他笑著說:“我沒有弟子,真的!有的人自稱是我的弟子,其實是我的老師呢!”說起長沙歐陽篤材、易圖境等人的弟子,都為師尊編撰出版了藝術人生傳記,黎老說:“我那些‘老師’不會這么做,我太了解他們了。”
黎老年輕時還治印,90歲后曾經為我寫過幾幅字,很認真地鈐上了自治印。如此說來,詩文書畫印兼擅的黎老,可能是中國最后一代文人畫家了。
2011年6月8日,黎老為我收藏的《天葩奇芬》冊頁畫了兩幅畫,就是他最擅長的麻雀、八哥,一曰《梅開雀躍》,一曰《長空比翼》。其中前一幅畫的是倒枝梅,雖然妖嬈多姿頗耐看,卻弄得我打麻將大半年都是輸。經人指點,趕緊請黎老將梅枝添筆往上揚,結果真的很神奇。也就是那天下午,在檢視自己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驗時,他饒有興致地向我談起小品畫的魅力:“看畫論畫,首先應著眼于作品藝術的風貌和品格,畫面大小在高手筆下同樣是精品。小品多系畫家神來之筆,畫中形象以少勝多,縱情揮寫,妙趣橫生,耐人尋味。它是畫家功力加才華的結晶,也是思想感情濃縮的結果。常人看畫,往往注重具象的真實,以表面的肖似為美。殊不知,我國繪畫傳統(tǒng)一向提倡形神兼?zhèn)?,以至達到超象外的意象之美,甚至達到大象無形的高境界。畫小品看似簡單,實不容易,非有真才實學不可。這類畫要求高度概括,精心提煉,做到小中見大,拙而不笨,細而不弱,奇而不異,艷而不俗,畫之精粹莫過于此。畫得精細是美,畫得粗放也是美;濃麗是美,淡雅也是美;繁復豐富是美,概括也是美。畫家貴在用心立意和表現(xiàn)手法上別出心裁,出奇制勝。”
最后一次去黎老家里,是2014年3月3日,那天天氣很冷。聽說我也是糖友,便問我餐后和空腹血糖指數(shù),說是測試時第一滴血不作數(shù),非得用第二滴血。他拿起桌上一瓶西藏綠蘿花,說是每次放上幾粒泡水喝,可以降三高及輔助治療糖尿病、冠心病及各種血管炎。臨走時,又送我一袋苦瓜粉,說是配合著喝效果更好。怕我不相信,他強調說:“你別看我今年90歲了,可我堅持服藥,血糖沒有忽高忽低,每天還能站著畫四五個小時哩!”
兩年后的端午節(jié),我們一家三口正在香港太平山頂觀夜景,忽聞黎老溘然仙逝,禁不住悲從中來淚流滿面。想起與他的十幾年交往,他的音容笑貌,極其坎坷不平的一生,以及卓具才情的花鳥畫,遂連夜寫下《黎政初這個人》一文,載于當年7月9日《中國書畫報》副刊。
攝影家劉澤濤
2004年5月22日,甘建華在劉澤濤先生(右)寓所聊天?!⊥蹂\芳攝
《波的旋律》 劉澤濤攝 獲全國第一屆環(huán)境攝影展優(yōu)秀獎、第二屆中國老年書畫攝影作品大賽金獎
與黎老相鄰的劉澤濤先生,生于民國二十五年正月初三(1936年1月26日),衡南文化三老中最有風度者,瘦高瘦高的個子,頭發(fā)自然卷曲,叼著一根煙,看人的眼神與眾不同。愛穿一件馬夾,背后有一行醒目的字――“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臂膀上挎一臺相機,走在大街上,人們一看就曉得,“這人是照相的”。
衡南能成為全國的“攝影大縣”,與劉澤濤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85年,他就加入了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是衡陽最早的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現(xiàn)在有一種人們尚未意識到的腐敗,就是有些領導干部為了附庸風雅,要么拿著公款買的“大炮筒”搞“攝影創(chuàng)作”,或者無師承無家傳搞書法,因為這兩樣東西相對來說,投入小,見效快,回報高。如果你讓他去搞繪畫,寫小說,做學問,耗神費力還難得看到前景,打死他都不會干。劉澤濤“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這個證件,是靠自己數(shù)十年的艱辛打拚得來的。僅舉一例,他為了拍好石鼓書院的照片,歷三四十年而不輟,照片上千張,足有一麻袋!更絕的是,這些照片全都是用120相機拍攝的!
劉澤濤1958年畢業(yè)于零陵農校,分配到衡南縣車江農技站工作。衡南載清泉之遺風,凝衡岳之靈氣,匯蒸湘之要津,山水秀麗,民風淳樸,妹子漂亮,徠仉英俊,所以觸發(fā)了他搞攝影的念頭。他借錢買了一架舊相機,用舊家具自己拼做了一個暗房,用缽子、碗筷等代替沖洗工具,用省下買肥皂、牙膏的錢,每周進城買一個膠卷。因為暗房很小通風不暢,他曾經缺氧昏倒在里面而無人知曉,凌晨時分的一縷微風吹來方才蘇醒,真可謂“大難不死”也。1969年7月18日,他在《湖南日報》發(fā)表處女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從此跟攝影藝術結下終生之緣。1974年,調入縣文化館任攝影專干,衡南大地上誕生了第一個攝影藝術家。
劉澤濤是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認為“觀察的深淺和創(chuàng)作的質量是成正比的”。1983年秋天,他去參加梅塘水庫竣工典禮,被那宏偉的水庫場景所吸引,也被廣大民工戰(zhàn)天斗地的精神和英雄氣概所感動。從水庫堤壩到庫區(qū)反復觀察,拍攝勞動場面人山人海雖然氣勢頗大,但這樣的鏡頭已經屢見不鮮。就在這時,他發(fā)現(xiàn)民工用石塊堆砌的“梅塘水庫”四個大字,又想起“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于是靈感激發(fā),從四個大字中取下“水”字,用廣角鏡頭予以夸張。壩上還有幾個民工打掃戰(zhàn)場,一片黃土,一片藍天,用色調對比的方法拍成了一幅佳作?!渡钪础?989年參加中國農村攝影大獎賽,榮獲湖南省農村攝影二等獎。1992年入選全國第三屆環(huán)境攝影展獲得優(yōu)秀獎,并赴巴西參加聯(lián)合國舉辦的環(huán)境保護署攝影展覽。
劉澤濤的鏡頭從未離開過廣袤的土地,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的偉大變革,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農民的歡聲笑語,農家的嶄新生活,激勵著他創(chuàng)作的情思,全都被他攝入鏡頭,成為衡南歷史變遷最有力的見證。他先后發(fā)表過1萬多幅作品,而且作品發(fā)表的檔次很高,《人民日報》《國際攝影》《大眾攝影》《攝影世界》《中國攝影報》《光與影》等報刊,每年都要發(fā)表他的上百幅作品。他有300多幅作品獲獎,其中《歡迎新戰(zhàn)友》入選全國攝影藝術展,《波的旋律》參加上海第三屆國際藝術展覽并赴巴西展出,《關愛生命》獲首屆中國文藝杰出成就獎攝影藝術金獎,《春鬧彩棚》《升華》《山莊》《波的旋律》《生命之源》入選第一、二、三屆全國環(huán)境攝影展并獲優(yōu)秀獎,《波的旋律》《生命之源》《伴侶》獲得第二屆中國老年書畫攝影作品大賽金獎,《衡陽八景之一:岳屏》參加當代中國僑鄉(xiāng)攝影展,后在國內九大城市展出,并赴多倫多、巴黎、舊金山展出。
這里稍稍說一說《碧浪輕舟》,曾獲湖南省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獎、21世紀世界藝術發(fā)展最具貢獻獎銀獎。1986年第3期《光與影》雜志,發(fā)表署名“淦弟”談劉澤濤的藝術攝影,《用光與影譜寫的詩歌》一文中說:“《碧浪輕舟》也是一幅耐人尋味的作品,萬頃波浪一葉扁舟,站在船頂端的舟子,正用竹篙點撥著船的航向。他是那樣從容不迫,盡管‘江上潮來浪薄天’,他那駕輕就熟、鎮(zhèn)定自若的情態(tài),帶給讀者的卻是安之若素的感受。它與一般反映與風浪拼搏的作品不同,所表現(xiàn)的力量是內在的力量,是一種含而不露的渾厚的潛在力量,而畫面左下角微觀的幾枝樹梢,預示小船已戰(zhàn)勝洪流即將靠岸,更增加了幾分穩(wěn)操勝券的感覺。”
常見許多攝影師或攝影記者,一般只會舉著相機擺拍,即使偶爾拍出一幀好照片,也是運氣使然,他們沒有總結與提高,更談不上藝術修養(yǎng)。而劉澤濤則不同,他能夠進行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也能夠向人闡發(fā)創(chuàng)作經驗。在《淺談生活與攝影創(chuàng)作》一文中,他說:“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是通過實際生活現(xiàn)場進行的。它的藝術形象通過攝影工具,掌握一定的攝影技術和技巧手段再現(xiàn)生活后完成。這種藝術創(chuàng)作較之其它藝術不同,它的造型藝術更為直觀,更為貼近生活,如果離開了自然和社會生活,其藝術構思和立意就無法實現(xiàn)。”“要創(chuàng)作出好的藝術作品,就必須滿腔熱情地擁抱大自然,真正深入到社會生活之中去。”1973年,他在北京人民畫報社學習期間,隨同畫報記者去甘肅蘭州采訪石油化工城,每天出去見到的都是油管、高塔的鏡頭,拍來拍去沒有新意。在黃河鐵索橋邊觀賞兩岸夜景時,他開始構思《黃河之夜》,前景以黃河鐵索橋為主體,背景是石油化工城。相機架在黃土高坡上,等太陽西下半小時進行第一次天空高塔曝光;8點鐘天全黑了,燈光輝煌,再進行第二次曝光。為了深化主題,他還邀請兩個武裝民兵,站在未曝光處,進行閃光攝像,突出蘭州人民建設黃河、保衛(wèi)黃河的主題。這幅照片通過攝影技術與技巧的精心運用,終于取得滿意的效果,先后被多家報刊發(fā)表轉載。
劉澤濤退休前是衡南縣文化館副館長,這與他的過人才華、工作能力和社會聲望很不對稱。他為外界所知的文化頭銜,還有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衡陽市攝影家協(xié)會幾屆副主席。1996年獲得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從事攝影30年榮譽章”,2006年6月被中國國際文藝家聯(lián)合會授予“中國文藝終身成就藝術家”榮譽稱號?!吨袊鴶z影家大辭典》《中國文藝家傳集》《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典籍都編入了他的小傳,這都令縣內走馬燈般的官場人物自慚形穢。那些所謂的官人小吏一旦下臺或失勢,又有誰會再覷其眼色行事,更不可能有人作文吟詩,回顧其“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2005年9月,劉老因患肺結核、心泡積水、嚴重心衰等疾病入院治療,醫(yī)生幾次下發(fā)病危通知單。這位一生用鏡頭發(fā)現(xiàn)美并表現(xiàn)美的攝影藝術家,以他獨具的人格力量,讓自己成為大家眼中的美:重病之下,他竟然用微弱的聲音,叮囑家人幫他繳清黨費。在病情稍有好轉的時候,他托人給我打來電話,說“想見你最后一面”。當我含著眼淚來到他的床頭,拉著他枯瘦的雙手時,他哽咽著說:“你是一個好人、名記者,為衡陽人辦了許多好事,希望你把文化公司經營管理好,讓湖湘文化、衡陽文化發(fā)揚光大!”無數(shù)善良人的祈禱感動了上蒼,劉老的生命創(chuàng)造了奇跡,重新煥發(fā)出了光彩,現(xiàn)在甚至比大病之前更顯健康了。
2019年8月11日傍晚,我與劉老通話,他首先喊出了我的名字,并清楚地回答了兩個問題——其時他已經84歲了!
書法家謝尚儐
2019年8月11日,甘建華與書法家謝尚儐先生(右)在其寓所留影。 謝瓊軼攝
謝尚儐書自作詩《與友人游龍溪湖》
衡南文化三老之中,黎老是南岳后山白石峰下衡陽縣界牌鎮(zhèn)國慶村人,故晚年書畫閑章有一方“家在白石峰下”。劉老是湖南韶山人,1972年韶山火車站建成時,鐵軌就鋪在他家的老屋宅基上。與人聊天時,他喜歡自稱“毛主席同鄉(xiāng)”,講的也是一口很難懂的韶山話,幾十年來沒有改過口音。唯有謝老是衡南縣本鄉(xiāng)本土人,民國三十三年陰歷二月初七(1944年3月1日),生于花橋鎮(zhèn)龍溪湖那個風景異常優(yōu)美的地方。他曾寫過一首《與友人游龍溪湖》:“一湖碧水一湖天,四面青山抱壑眠。遙指飛流微北顧,家居便在白云巔。”這是我所見歌吟斯地最好的舊體詩詞,甚至啟發(fā)我寫了一首新詩《卷軸:龍溪湖》。
謝尚儐被尊稱為謝老的時候,剛從縣文化局副局長任上退休,說老不老,說小不小,論其成就,尊稱一聲“謝老”也未嘗不可。他原本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湖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2017年,以七十四五歲的高齡,憑創(chuàng)作實力加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之前與劉老一樣,他也曾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的專業(yè)技術人才”的光榮稱號。
謝老原來只有高小文化程度,曾經當過公社電影隊放映員、鄉(xiāng)村民辦教師,后調入縣文化局,靠自學讀完電大課程,走的是一條自學成才的艱難之路。那時他家在農村,妻子又有病,每月幾十塊錢死工資,生活之拮據可想而知。據衡南縣廣播電視臺臺長顏長青說:“謝尚儐那時候時新小菜從來就冇開過稱,非要等蔬菜大量上市價格降下來才肯買。對于學習用品卻出手大方,毫不吝嗇,《辭海》《辭源》《中國書法大字典》等工具書一應俱全,單書法字帖就有百多本。”有一回,他在新華書店看到一套《近代碑帖大觀》,心里非常喜愛,但31.60元標價讓他望而卻步。這點錢對于別人來說可能微不足道,對于他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幾次去書店,幾次拿起來,又幾次放下。營業(yè)員告訴他這是最后一套了,他這才狠狠心,勻出了兩個月的生活費——買!他的家,除了書籍和墻上的書畫,真的可以用得上劉禹錫的《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謝老書法先習王鐸,行草則從八大山人而來。八大在書法史上地位崇高,“眼高百代古無比”,用筆則有兩個極為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簡”,一個是“圓”。按理說,書法節(jié)奏必須鮮明清晰,才會使點畫豐富多樣。而八大一反常態(tài),簡化了用筆的動作,任由筆毫做平面運動,提按微弱到了極其隱含的地步。但他的簡練卻是沉實的,明顯能夠感受到筆與紙之間強勁的摩擦力,時時流露出古人的機趣。而圓與方又是對應的,其早年的字追求方勁,起筆、折筆都很方,后來逐漸轉到圓,用啟功先生的話講是“漸老漸圓”。沈鵬先生也說過:“八大在寫字的時候是以草入行,雖然寫的行書,卻吸收了草書的意象,大小、長扁、緊松差別很大,對比明顯;挪讓也很講究;兩三個字相連成為一個字群,就像音樂的四分單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合為一拍,很有節(jié)奏感。行書加入了草意,還有篆書、楷書的筆意。”所以,后來者學習八大的用筆和書風,是一個難度極大的挑戰(zhàn)。至于謝老是如何從中領悟到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我也不好妄加揣測,只有他本人才能回答清楚。曾在衡南縣文化館工作的畫家李清白說:“早在二三十年前,我看謝尚儐的字就已經寫得很好了,如今再看寫得更好。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實,這在同輩書法家中也不多見。”
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謝老勤練書法終于有了回報。1989年5月,“牡丹杯”國際書法大獎賽公布評審結果,在中外“八國聯(lián)軍”2.3萬多名參賽者中,他的一幅隸書獲得了三等獎,在湖南和衡陽均引起不小的轟動。后來,他的書法作品又獲得第三屆國際“金鵝獎”書畫大賽銅獎、首屆“人文杯”(滕王閣篇)全國書法藝術大賽二等獎和世紀名家創(chuàng)作獎,并在中國黃河魂藝術大展、紀念建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暨援助西藏希望工程書畫展中入展。
謝老擅書,亦能文,能詩,能楹聯(lián)。1987年3月2日,《深圳特區(qū)報》發(fā)表他的散文《船山故里行》,后獲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游記寫作大賽一等獎,收入《當代青年散文一千家》。2000年9月,他的報告文學《愿將科技化時雨》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人民文學》舉辦的征文優(yōu)秀獎。詩詞《讀顏魯公<大唐中興頌>》在第二屆“華夏杯”全球華人詩詞大賽征文中獲二等獎,2011年獲第二屆衡陽市文學藝術獎,詩詞楹聯(lián)在《中華詩詞》《詩刊》《中國楹聯(lián)》《中國楹聯(lián)報》等報刊發(fā)表,作品和小傳入編《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百年經典——中國書法全集》《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千古絕唱——中國當代詩詞名家名句選集》《中國當代楹聯(lián)藝術家大辭典》等數(shù)十部大型選集或辭書。
家鄉(xiāng)衡南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大縣,古稱酃縣,始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境內有酃湖而得名。晉太元二十年(395年),并入臨蒸縣。隋開皇九年(589年),臨蒸、新城、重安三縣合并,始稱衡陽,歷唐、宋、元、明四朝基本未變。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從衡陽析出定名清泉。民國建立后,清泉、衡陽兩縣合并,復稱衡陽。1942年,列衡陽城區(qū)及周邊地區(qū)設立衡陽市。1952年,衡陽縣再度析出衡陽、衡南兩縣。2003年,建衡南新縣城于云集鎮(zhèn),結束了衡陽城兩千年來縣治的歷史。
衡南不但是有名的漁米之鄉(xiāng),而且文風鼎盛,近年先后有花橋鎮(zhèn)、三塘鎮(zhèn)、江口鎮(zhèn),被湖南省詩詞協(xié)會授予“詩詞之鄉(xiāng)”的稱號,車江鎮(zhèn)榮膺省市兩級“楹聯(lián)文化先進鄉(xiāng)鎮(zhèn)”,衡南縣2011年被中國楹聯(lián)學會命名為“中國楹聯(lián)文化縣”,這些都離不開謝尚儐和縣內廣大文化人士的努力。2013年10月11日,謝老特地跑到吾齋晴好居,贈我一本由他主編出版的《清泉古今詩詞楹聯(lián)集錦》,才知道他近些年在挖掘、收集、遴選上起晉代下訖當今,歌頌家鄉(xiāng)衡南的詩詞曲聯(lián)賦逾兩千件,愛國愛鄉(xiāng)之情閃爍于字里行間。其中他寫的那首《驀山溪•江口鳥洲》深得吾心,沒有時尚大詞及虛假套話,讓我為之再三擊節(jié)贊嘆。詞曰:
觀臺佇望,三島浮江上。綠樹郁蔥蔥,橫波處、蒙蒙靄嶂。遙天寥闊,山水吐清暉,春浩蕩,莫名狀,正目怡心曠。
東方欲亮,靜聽心尤暢。一鳥破空鳴,數(shù)聲和。千啼萬唱。急如交響,勢匹萬簫揚。聲飛漲,啁啾浪,大宇歡歌漾。
回頭再說15年前我請謝老春游而不遇,過后他知道了,委托劉澤濤先生給我送來一幅書法作品。展卷一看,端的是“人有正氣字有風骨”,大喜,趕快讓人裱好,掛到公司的辦公室墻上。孰料不久,被重慶來的一個朋友看中,未經我同意,就把它卷走了。事后我也不好做聲,因為她是一個重慶美女,能在滾滾紅塵中品嘗名家字畫,殊屬難能可貴。更料不到的是,又過了些日子,謝老悄悄地來到爾雅文化公司,想看看他的作品裝裱張掛的效果如何,結果失望而歸。我聽說這事后,也不好向他再要字畫,怕他又一次傷心。
直到己亥年荷夏,因為編撰《衡陽詩詞三百首》,我才向他講明這項工程的意義,并請他揮寫3首詩詞:南宋李曾伯《過衡陽晚宿》、明人張三豐《得游南岳》、清人江昱《合江亭偶興》。他答應得非常爽快,快速而又漂亮地完成了任務,并將自作兩首詩詞《驀山溪•江口鳥洲》《與友人游龍溪湖》交付給我,希望能一并編入書中,真是令人喜出望外。臨別時,再贈一幅行書《三國演義》開篇詞。走在回家的路上,默念金句“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憶及我與衡南文化三老的結緣,真是“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009/2/22草于晴好居
2019/8/12酷暑中修訂
甘建華,生于1963年8月18日,湖南衡陽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湖湘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南華大學衡湘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青海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客座教授,衡陽師范學院終身客座教授,衡陽日報社高級編輯。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