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湘軍動態(tài)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湘軍動態(tài)

譚仲池: 用愛和美書寫藝術人生

來源:《長沙晚報》橘洲綜合文藝版   時間 : 2020-06-30

 

分享到:

  ——致廖靜文先生

 

  你雖然已經(jīng)遠去,但你的慈祥的微笑、高雅的氣質(zhì)、溫和的表情,和戴在頭上那頂暖紅色的貝雷帽,卻依然在我眼前不斷浮現(xiàn)。你是我的老鄉(xiāng),我永遠崇敬的老大姐。

  今年是你逝世五周年。這天,我從長沙城驅(qū)車來到了瀏陽市社港鎮(zhèn)清源村,來探望廖靜文老大姐曾經(jīng)在這里留下的足跡,感知她的愛和美、情和夢的源頭活水。鄉(xiāng)親們陪伴我去廖靜文的故居探訪。廖靜文是我國著名美術教育家、畫家徐悲鴻的夫人,1923年4月出生。2015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先前曾任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悲鴻畫室主任、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常務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七屆委員、第八屆常委。

  廖靜文的故居是一棟普通的瀏陽農(nóng)村民居,因房屋修建年久,飽經(jīng)歲月風雨,屋檐、墻壁、瓦片、門窗乃至屋前的樹木,一眼望去,頗顯蒼老和凝重,讓人心生幾分惆悵。

  我在故居前徘徊、沉思。廖靜文出生于一個特別崇尚教育的傳統(tǒng)家庭,她從小就天資聰穎、文靜專心。6歲時全家就從這個偏僻美麗寧靜的山村遷居長沙。她先后在長沙十一小學和周南女中讀書。1943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其實,童年的故鄉(xiāng)在她的心中,更多的是飛翔著的美麗蝴蝶,開放著殷紅的桃花和媽媽唱的歌謠。1943年到重慶后,在院長辦公室做助理。年輕時,廖靜文就讀過《居里夫人傳》,他的理想是要成為一個像居里夫人一樣的科學家。因之,1943年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金陵女子大學化學系。那時,她念茲求茲的就是去努力攀登科學高峰,讓自己也成為峰頂?shù)囊活w璀璨明珠。然而在中央美院做助理時,院長徐悲鴻先生的心中,就給她留下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徐悲鴻渴望她在這片天空飛翔,去擁抱所有屬于她的愛和美、情和夢。每臨周末,徐悲鴻都會去看她。與她一起在月光下散步,在湖畔漫談,在亭閣邊賞花。一年后,廖靜文輟學回到中央美院繼續(xù)協(xié)助徐悲鴻工作。對于這個人生的重大轉折,廖靜文后來對朋友說:“一個人決定放棄自己的理想是不容易的,是他感動了我。”而徐悲鴻也不止一次地對她說:“我真正找到了我所愛的人。除了你,沒有人會對我有這樣的愛情,我要把我最珍貴的東西都送給你。”作為一個畫家,他最珍愛的東西無外乎就是自己的畫作。為了這個承諾,徐悲鴻就畫了數(shù)百幅畫送給廖靜文,并在畫上寫下“愛妻靜文保存”的字。

  1946年1月,廖靜文與徐悲鴻結婚。同年8月徐悲鴻出任北平藝術??茖W校校長,廖靜文隨他居住北平。那段日子廖靜文回憶說:“是她一生中最輕松、最快樂的時光。”“但是生活是不公平的,在這個時候它讓悲鴻生病。”夫妻肝膽相照,琴瑟和鳴,僅僅度過7個春花秋月。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不幸因患腦溢血病逝。那時,廖靜文才30歲,也從那時開始,她就一個人肩負起撫養(yǎng)兒女,守護徐悲鴻的畫作的千鈞重擔。她柔弱的雙肩能扛得起嗎?記得我第一次見廖靜文大姐時,是2011年4月,那天我和她的秘書聯(lián)系并約好一道陪廖老共進午餐。我們見面是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附近的一個小餐館。當我看到已88歲高齡的廖老在秘書攙扶下走進餐館,我的眼前一亮。這位飽經(jīng)歲月滄桑的老人,竟然那樣風韻清純,美麗優(yōu)雅,端莊靈秀,那稍顯清瘦的身段,仍不失挺拔玉立的芳姿。坐下來的閑談,幾乎讓我不忍插嘴。

  在漫長歲月里,她對徐悲鴻的深深懷念,對弘揚丈夫文化藝術精神所做的努力,特別是她為保護徐悲鴻留下的堪稱國寶的美術遺產(chǎn)所經(jīng)受的風浪顛簸。那是一段怎樣的護衛(wèi)愛和美、情和夢的人生磨難和拼搏苦旅啊!就在徐悲鴻逝世后的1954年,廖靜文便作出決定,將位于北京火車站附近的徐家私宅改成紀念館對外開放。周恩來總理親自題寫了“悲鴻故居”匾額。1957年她為了保護珍藏徐悲鴻的畫作,將徐悲鴻留下的1300多件作品,以及徐悲鴻收藏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書畫家1200多件繪畫珍品、外國名畫以及上萬冊的美術資料全部捐給國家。時任文化部長沈雁冰對廖靜文說:你兒女還小,應該考慮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問題,希望她把寫著“愛妻靜文保存”的作品留下。廖靜文滿腔感激之情說:“這些作品和藏品耗盡了悲鴻畢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對國家和人民深沉的愛。我能據(jù)為己有嗎?不能!絕不能!”為了弘揚徐悲鴻的藝術精神和大愛大美情操,她決心寫《徐悲鴻一生》。她竟在生活、工作、家庭負擔極度艱難的情況下,再次進入大學讀書,到北京大學中文系插班學習。經(jīng)過數(shù)年的資料收集和對徐悲鴻友人的采訪溝通,閱讀大量徐悲鴻的文稿后,廖靜文寫出了《徐悲鴻一生》的初稿。不料,“文革”爆發(fā),她幾次被抄家。所寫文稿和收集的資料幾乎被毀。這個意外的打擊讓廖靜文幾乎絕望。1973年,周總理又派人看望她,并親筆寫信與她商洽重建徐悲鴻紀念館事宜。這讓在絕境中的廖靜文又看到了她堅守中華民族文化的希望曙光。她的心靈深處鐫刻著的徐悲鴻當年寫給她的情詩:“燈昏又入夜,無計息相思?;暌央S君去,追隨永勿離。”又變成了可觸摸的現(xiàn)實與依戀。她知道只有繼承弘揚丈夫的文化精神才是真正的與徐悲鴻的永不離舍的藝術堅守。她感激祖國,感激周總理。

  1982年,一座嶄新的徐悲鴻紀念館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53號矗立起來。面對眼前的紀念館,廖靜文淚流滿面,多少往事涌上心頭。廖靜文清楚地記得,在最困難的“文革”期間,徐悲鴻的作品面臨要被銷毀的危險時,她找到周總理,是周總理想辦法把館里所有的收藏送到故宮太和殿旁的一個大殿鎖起來,才免遭劫難。從那時開始,廖靜文就遵照周總理的囑咐,一邊為保養(yǎng)修復裝裱徐悲鴻的作品和守護徐悲鴻的紀念館操勞、奔波,一邊又為撰寫《徐悲鴻一生》挑燈苦熬。因殿房潮濕,一些油畫上的色塊也掉了下來,在很長的時間里廖靜文為修復那些珍貴油畫操碎了心,直到2003年因為請外國修畫專家,需要大量外匯,國家一時難以解決,還有100多幅沒有修好。1983年徐悲鴻逝世30周年,廖靜文撰寫的26萬字長篇傳記《徐悲鴻一生》終于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并在海內(nèi)外產(chǎn)生極大反響。此時,也了卻了廖靜文的一樁壓在心頭幾十年的心事。

  50多年來,廖靜文節(jié)衣縮食撫養(yǎng)兒女成長,并送兒子徐慶平和女兒徐芬芳分別到法國美國留學。自己則在紀念館忠實履行保護、修復裝裱徐悲鴻作品的職責。對于自己走過的這條漫長的堅守徐悲鴻藝術精神之路的廖靜文來說,她確定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徐悲鴻。她曾動情地說:“如果真的有黃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鴻再見面,我要哭著把頭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訴說這五十年來我對他的思念。”

  廖靜文一生胸懷大愛,熱愛大美,充滿著對藝術的深情守望,對美好未來的夢想追求。她終其一生守護美、弘揚愛,傳遞情和夢。她把堅持傳播徐悲鴻的藝術精神與教育思想,守護徐悲鴻的畫作和弘揚中華文化當作自己人生的最大幸福和生命寄托。1994年9月19日她回到故鄉(xiāng),在詩中寫道:“家園恩情剪不斷,是非真?zhèn)未缧闹?rdquo;還揮毫為瀏陽市第八中學題寫對聯(lián):“書中乾坤大,華里天地寬。”

  我第二次見廖靜文先生是2012年10月2日,那天是瀏陽市第三中學70周年校慶。廖老專程趕來參加并在烈日炎炎下發(fā)表了動情的演講。當時,我擔心廖老的身體能否堅持,要主持人搬把椅子給她坐著說。沒有想到她謝絕了,她堅持站著講完。她的一片鄉(xiāng)情、一片真誠、一片對家鄉(xiāng)的美好期待,讓所有的師生感動得熱淚盈眶,報以雷鳴般的掌聲。會后,她又寫了“百年興學源遠流長,八方聚賢英才輩出”的題詞送給學校留念。這就是用愛和美、情和夢,書寫藝術人生的廖靜文。我知道在她的心靈深處,永遠流淌著徐悲鴻愛國主義精神的血液,盡精微、致廣大的忠誠藝術情懷。她每年都要從紀念館擠出資金支援“希望工程”,資助許多貧困學生完成學業(yè)。2010年,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廖靜文基金會、徐悲鴻紀念館主辦了首屆“為善最樂,為國儲才”義捐義賣專場拍賣會,廖老慷慨捐出徐悲鴻1936年創(chuàng)作的《立馬圖》。在當年《福布斯》中國藝術家公益慈善榜上,廖靜文名列第四。2015年12月5日,她的兒子攜妻帶兒為實現(xiàn)母親扶持家鄉(xiāng)貧困子女讀書的遺愿,又專程回瀏陽市以徐悲鴻藝委會的名義,捐款資助家鄉(xiāng)的貧困學子。我在和她的子女交談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們都一致認為廖老的博大胸懷與無私奉獻都集中反映在她對愛和美的堅守、情和夢的追尋。廖老常對兒女講:我是一個為徐悲鴻而生、為徐悲鴻而活著的女人,我一定要把對徐悲鴻的“小愛”轉化成“民族文化大愛”。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