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湘軍動態(tài)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湘軍動態(tài)

王躍文:回溯舊時光

來源:瀟湘晨報 王躍文   時間 : 2020-07-23

 

分享到:

  長沙雨花非遺館,已成外地客人到湘旅行的打卡地。來自三湘四水和大江南北的幾百個非遺項目,叫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那些非遺傳承人,皆身懷獨門絕技,仿佛逸世高人。我去過這家非遺館很多次,看到那些熟識的舊物,總會想起舊日時光。逝去的歲月,有艱辛和苦難,有溫暖和柔軟,都是不能忘記的。自稱手藝人的郭存勇先生,曾創(chuàng)下過億萬身家,卻放下生意不干了,做起了非遺館。他的信念很樸素,說:“民間有很多傳統(tǒng)的很好的東西,失去就太可惜了。”

  過去鄉(xiāng)間家家戶戶都有石磨,那些磨盤如今都鋪在一些園子的路上,用來裝點雅趣和古意。雨花非遺館的石磨依然在磨坊轉動,常有年輕父母領著小孩子去,告訴孩子們這是做什么用的。那些年輕父母也都是沒有推過磨的,看著他們推磨動作不在行,我忍不住充里手,說:“快碓慢磨,意思是舂碓要快,推磨要慢。”年輕父母們沒見過石碓,臉上更茫然了。

  記得小時候,我家的磨子放在中堂屋。我人小,力氣不大,奶奶卻已讓我推磨了。我通常是同二姐一起做事,推磨也是我倆一起推。磨糯米做重陽糍粑,磨秈米粳米做米糕。我沒有二姐勤快,只想快快磨完,好跑出去玩。二姐就高喊著告狀:“奶奶,六坨不是推磨,他在拉!”此處“拉”讀作第三聲,也是一種推磨法。比如,玉米磨成細粉很不容易,就得先“拉”一回,磨成小顆粒,再去磨成細粉。倘若做粉渣肉,米粉不需太細,只“拉”一次就行了,就得推快磨。倘是做豆腐,黃豆是泡脹了的,磨可不快不慢地推。磨豆腐通常用推桿推磨,輕快省力。

  我在雨花非遺館見到一個直徑一米多的石磨,疑心它是做擺樣的。磨子沒有這么大的,手力推不動。郭存勇先生頗有幾分得意,說:“我設計的電動磨子,改良版的,可快可慢。這個可以啟發(fā)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聽郭存勇先生這么一說,我倒想起水車咿呀的老磨坊了。過去鄉(xiāng)下,有落水潭的地方,通??梢娝嚹シ弧<矣檬滞颇プ佣疾淮?,水車磨坊的磨子卻很大。磨坊必定有碾子,磨坊也叫作碾坊。奶奶說,舊時候殷實人家才挑著谷子到碾坊去,升斗之家的米是餐擂餐的。說的是窮人家沒那么多的谷子,每天撮幾升谷放在石碓里擂。擂谷出米不可重擂,而是用暗力輾壓,要不米就擂碎了。

  郭存勇先生站在一個五金匠人挑擔前,很有興致地解說:這個是坩鍋,那是風箱。這些,我都是認得的。我們老家,把五金匠人都喊作補鍋匠,其實他們修鎖、修傘、修臉盆,樣樣都做。補鍋匠進村響動大,一串銅板叮叮當當?shù)乃χD赣H便出門喊:補鍋匠!補鍋匠!補鍋匠的擔子,一頭是風箱坩鍋,一頭是裝些碎鐵塊破鐵鍋的木箱或圓底竹箕。風箱一拉,火苗獵獵,坩鍋里鐵水熔了。補鍋匠先將鍋底裂縫敲成細長的小口子,再一手用濕布團捂著鍋底,一手用鐵勺舀出鐵水倒在裂口處,又飛快拿起厚濕布把鐵水往裂口上擠壓,鍋底便咝咝地冒著青煙。補鍋匠把補巴稍作刨光,必要用棕刷蘸著事先和好的稀黃泥,上下反復刷幾刷。金木水火土,鍋就補好了。

  補鍋匠進村,孩子們都圍著看稀奇。我不明白,補好的鍋子,為什么要刷黃泥巴呢?還有桶匠打好新桶,為什么要把桶底沿縫抹一圈鋸木屑呢?只記得鄉(xiāng)下有俗語說:“箍桶匠靠鋸木屑,補鍋匠靠黃泥巴”。補鍋匠正在補鍋,早有大人手里拿著壞了的鎖、傘,漏了底的臉盆或提桶,圍成一大圈了。大人們嫌小孩子湊在前面,就弓起指頭敲著那些小腦袋,說:“湊什么熱鬧,又不是發(fā)餉!”

  非遺館的老紡車和老織布衣,最能勾起我的童年記憶。我是在紡車和織布機邊長大的。我家鄉(xiāng)喊織布機作床機。舊時候,鄉(xiāng)下人身上穿的,床上蓋的,都從紡車和床機上出來。我還未能落地走路,奶奶和媽媽紡紗織布,都把我背在背上。奶奶覺著背上一陣溫熱,就停了手腳,笑罵:“六兒,你是老蟲,又不是龍!”我屬虎,鄉(xiāng)下人喊虎作老蟲。奶奶說我老蟲變龍了,發(fā)大水。我尿在奶奶背上了。奶奶還會逗我:“天上天鵝叫,地上地鵝叫,中間鯉魚飆。六兒,你講是什么?”奶奶講的是謎語,謎底是床機。

  奶奶和媽媽紡紗織布在村里是聞名的,常有女人上門請教各種花樣布的織法。記得當時倘有蠶絲摻在染青的棉紗里,織出的布喊作金紗布,那是最好的汗衣料子。我鄉(xiāng)下喊襯衣作汗衣。男人夏天出門做客,穿一件對襟盤扣金紗布汗衣,坐下來卷喇叭筒煙,腰都挺得直些。

  弟弟四歲時,眼睛不慎受了傷。送去縣醫(yī)院治,不見效。聽縣醫(yī)院醫(yī)生說,邵陽有位眼科醫(yī)生很有名,建議我父母把我弟弟送到邵陽醫(yī)院去。家里已拿不出錢了,爸爸急得只曉得低頭抽煙。媽媽一拍手,說:“被子鋪蓋全部賣掉!”媽媽把全家的被子、蚊帳都從床上撤下來,又清出些當季不穿的衣服,挑到集市上賣掉了。

  爸爸帶著我弟弟去邵陽治眼傷,媽媽在家隆日隆夜紡紗織布。這時候,奶奶眼睛看不見了,紡紗織布全是媽媽的事。被子通掉了被面,床上只剩舊黃的棉絮。蓋沒有被面的被子,我老家人喊作蓋毛絮被。一家人蓋了一個月毛絮被,爸爸領著我弟弟回家了。

  爸爸很驚訝,他見家里每個房間的床上都換上了新被子、新蚊帳。村里的女人們都到我家里來看熱鬧,夸我媽媽是織女仙姑。

  爸爸把媽媽喊到一邊,輕聲說:“我們到邵陽的前三天,那位醫(yī)生打成反動學術權威,下到鄉(xiāng)里改造去了。七坨的眼睛,沒治好。”媽媽嘆了口氣,背過臉去沒說話。

  弟弟尚不諳事,穿著爸爸在邵陽給他買的新膠底鞋,故意把腳抬得高高的,踩在地板上嗵嗵地響。爸爸逗我弟弟,喊那膠鞋作“嗵嗵鞋”。那個夏日,弟弟白天打赤腳到處跑,天黑了還不肯洗澡。爸爸就喊:“快來洗澡,洗了澡穿嗵嗵鞋!”弟弟忙跑去洗澡,穿著嗵嗵鞋,趾高氣揚地走。

  郭存勇先生說,非遺項目不但要保存下來,還要意氣風發(fā)地活下去。只有讓非遺項目活起來,才能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那些非遺項目傳承人,不但虔誠守護著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chǎn),而且為賦予老手藝新生命不懈努力著。

  喻均華先生的真馨香堂,算是雨花非遺館里極雅致的一隅。沉香是幽遠卻淡薄的,最能叫人入定冥想。我聞著真馨香堂的沉香,仿佛看到了漢家陵闕,聽見了盛唐燕樂,汴京眾生都從張擇端筆底走出來了。我們的先人,焚香佩香乃生活日常。王安石寫詩說:“金爐香盡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我想王安石因“春色惱人眠不得”,還得披衣起床再往金爐里點一炷香的。古人說的“金爐”,其實就是銅爐。記得小時候,我家中堂屋神龕下也有個“金爐”,奶奶每天會點上三炷香插在“金爐”里,雙手合十低頭作揖。奶奶的神色有些詭秘慌張,因為那時燒香是被禁止的。我奶奶點的香是拜佛供神敬祖宗的,需從集市上偷偷買回來,都是極便宜的。真馨香堂的香皆是上品名品,深諳其道的人自是喜歡。

  寶慶瓷刻藝術源自民間古老手藝,即在瓷器上刻字作畫。我在寶慶瓷刻藝術傳承人劉金鐸先生工作室看到一個老“號碗”,即舊時鄉(xiāng)間在瓷碗上刻字或標記,免得辦紅白喜事鄉(xiāng)親們相互借碗時弄混了。此為民間最粗放的瓷刻技藝。劉金鐸先生被譽為“中國人物肖像瓷刻第一人”,他從工具、技法和雕刻語言的創(chuàng)新,到作品題材開掘、意境渲染,都有自己獨到的貢獻。劉金鐸獨創(chuàng)的“游絲點刀法”,可壓、可跳、可彈、可提,其作品既有西畫的透視效果,又具國畫的皴搓神韻。他創(chuàng)作的人物肖像《泳壇之花》,女運動員臉上的水滴如蓮葉滾珠,仿佛隨時都會掉下來。該作品在第十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百花杯”金獎,同時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艾琳·國際工藝精品獎。我更喜歡劉金鐸先生創(chuàng)作的《海明威》,人物的眼神深邃而剛毅,正是這位硬漢作家的樣子。

  人是不可能走出故鄉(xiāng)的,哪怕他走過了萬水千山。雨花非遺館的那些舊寶貝,寄托著我們的精神原鄉(xiāng)。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