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湘軍動態(tài)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wǎng)>文學湘軍動態(tài)

韓生學:猶見桃李醉春風

來源:湖南作家網(wǎng)   時間 : 2021-01-08

 

分享到:

  ——張雪云長篇報告文學《桃李春風》讀后

 

  張雪云的長篇報告文學《桃李春風》是一部用心、用力、用情之作。作者以教育扶貧這一重大社會事件為切入點,在非虛構(gòu)寫實性的表達中融入詩性描寫和理性思考,不但忠實地記錄了時代,使其具有宏大敘事的壯闊美,而且更富含文學藝術(shù)的詩意美和反思現(xiàn)象的思想美,具有時代性、藝術(shù)性、思想性三性疊加的藝術(shù)魅力,讀之,給人以猶見桃李醉春風的閱讀享受。為何有這樣的效果?竊以為,與她“真”“情”“實”“意”的文學表達密不可分。

  “真”——本真。讀《桃李春風》,總是能讓人在自然、純美的字里行間,讀出作者在走進鄉(xiāng)村教育時的那種濃濃的詩意與美麗。而這樣的詩意與美麗,除了作者有很扎實的文學功底和熟稔的文學表達外,很大程度上,基于她的本真。正如作者在書中說的,“我并不想刻意歌頌,或是批判,我只想真實的表達、呈現(xiàn)、反思,但我竭盡所能地傾注了我的真情。”的確,這是一部傾注了作者心力的真情之作。作者在行走之間,努力用自己飽含真情的雙眼,去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真,于是便有了:建在溪邊坡地上的張家佬小學;九嶷山完小的“留守兒童之家”;黃壤坪鄉(xiāng)村小學的“桂花班”;陳家灘九校的“菜鳥”支教老師薜齊;野柘小學“不拿學校工資繼續(xù)教那班孩子”侯老師;已經(jīng)“習慣了孤獨”的留守孩子李婷;陪讀在出租房的“賣蛋糕的女人”,等等。他們“或平淡如一滴水,或微小如一粒沙,或平凡如一片樹葉,他們沒有什么驚世駭俗,驚天動地的壯舉,蕓蕓眾生中,一個轉(zhuǎn)身,他們就似水消失于水,沙流亡于沙,樹葉隱匿于樹葉”,但他們都十分真實。有人說,事物因“真”而生動,文章因“真”而感人。就是因為作者有了那種內(nèi)在的本真和外在的表達,才讓我在捧讀之間,心中泛起一陣又一陣波瀾,眼里漫上一次又一次淚水。我想,也正是這種本真,堅定地壘起了這部力作的價值之基。

  “情”——情懷?!短依畲猴L》告訴我們,十八年前的作者,曾是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后來,雖然“走過了很多的路,看過很多的風景”,但蹦蹦跳跳背著書包上學堂的孩子的身影,依然是她“見過的最美的風景”,有著“不可抵擋的光芒”。于是,“在雨季的一個清晨里,尋覓鄉(xiāng)村教育的我,啟程了”。從這些簡單的描述里,我們看到了作者對鄉(xiāng)村教育“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濃烈情懷。她“用腳步丈量這塊溫熱的湖湘土地,用筆記錄土地上有關鄉(xiāng)村教育的種種現(xiàn)場,用微小的一己之力呼吁更多的關注”,“這既是一種呈現(xiàn),也是一種使命。”她說,“雖然我沒有能力去改變一些什么,但我可以去記錄一些,呈現(xiàn)一些,詮釋一些,思忖一些。一支纖細的拙筆,一顆不冷的初心,也是可以感動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花影響另一朵花。這些微弱的力量,這些卑微的發(fā)聲,也可以成為事關未來的一種見證。”“我不企圖叫醒一些裝睡的人,但我只想叫醒一個孩子尚未睡著的靈魂。”于是,當看到“在諸多美麗新農(nóng)村的對比下,有的偏遠鄉(xiāng)村,正在以無可奈何的發(fā)展規(guī)律漸漸蕭條,甚至消亡”時,她發(fā)出了痛心疾首的呼喊:“讓鄉(xiāng)村塌陷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定是教育從鄉(xiāng)村撤走”“鄉(xiāng)村教育辦不好,中國教育就好不了。”而當她“整天被一群有教育理想的人包圍著,于是內(nèi)心明亮,積極向上,心中積攢多年的教育情節(jié),更深深被喚醒,被激發(fā)。”她更忍俊不禁直抒胸臆,發(fā)出了“教育是良心活兒,教育是一個人一輩子心底的亮色”的無盡贊美,從而“用沾滿泥土與稻香的文字,書寫我們的鄉(xiāng)村教育。”行走鄉(xiāng)村,關情脈脈。正是對鄉(xiāng)村教育的這種脈脈情懷,造就了這部力作的價值之本。

  “實”——扎實。捧讀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桃李春風》是作者用雙腳一步一步扎實“走”出來的。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其實只有一個簡單的愿望,就是盡可能地,多走訪一個鄉(xiāng)村,多看一所村小。”于是,我們看到了,她,“柔弱的雙肩,背著簡單的行李,行李中帶著單位開的采訪函。一紙書函,似乎很輕,又似乎很重。”她“一腳踏入春風化雨的山水,從一座山到另一座山,從一條水到另一條水,從一所學校到另一所學校,從一顆心靈到另一顆心靈。”我在閱讀時,緣著她的行走印記錄,粗略地進行了統(tǒng)計,全書寫到的鄉(xiāng)村學校67所,老師78人,志愿者(含支教)32人,學生91人。這些學校、老師、志愿者、學生,分布在長沙、益陽、常德、湘西、懷化、張家界、邵陽、婁底、永州、郴州等十余個市州。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別的不說,僅將這些分布在各地的鄉(xiāng)村學校連串在一起,其需要行走的路不知有多少公里,而且大多是翻山越嶺、崎嶇難行的鄉(xiāng)村小道,其到達的難度可想而知。但她,用堅實篤定的步履,走了下來。就是在這樣扎實的行走里,《桃李春風》應運而生。而她也一如她筆下的人物,“成為了愛的使者,將一顆不變的初心,化作叢花朵朵,香透別人,把遠方的遠帶給高山,帶給綠水,把希望的光芒帶給孩子,在照亮世界的同時,自己也站在了光里”。由此,實,扎扎實實,一定是這部力作的價值之要。

  “意”——立意。讀過《桃李春風》后,我堅定地認為,作者絕對是一位“思考著”的“奔跑者”。在書中,我看見了“奔跑著”的她,一路奔跑,一路傾聽,一路思索,一路沉淀,并從一代又一代“大先生”的思想中吸納光芒,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綻放在作品里,在給予我們無數(shù)溫暖和感動的同時,將我們一步步引入她思想的深處。她用她自己的思想告訴我們:“做教育就如同種樹,種一棵開花的樹。”“鄉(xiāng)村教育,的確需要回歸真正的原點,回到常識與本質(zhì)。我們需要在這里以現(xiàn)在求證未來,讓改變自然而然發(fā)生,需要讓愛和陪伴始終如一……需要讓每個孩子保留真實的自己,需要我們在教育的路上,把一朵花交給春天,把一顆果實交給炊煙,把雙腳交給道路,把心靈交給心靈。”“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就可能成就理想的教育現(xiàn)場……尊重學生生命個體存在差異這一客觀事實,關注全體,尊重生命的不同成長節(jié)奏,寬容對待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失誤,用生命教育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工作,來影響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好起來,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不放棄一個學生。”“教育是一種信仰,教育需要用信仰來改變。”“鄉(xiāng)村學校不單純是教育機關,還應該是改造鄉(xiāng)村的力量,鄉(xiāng)村教師也不單純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必須發(fā)揮其促進鄉(xiāng)村進步的作用。”“農(nóng)村學校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傳承地方文化。”等等。這些閃爍著金屬光澤的思想,成為作品的靈魂,散發(fā)出獨有的溫度和芬芳,使作品頓時立意高遠而深厚,帶給讀者別樣的一枝桃李醉春風的藝術(shù)享受。也正是這種種思想,鑄就了這部作品的價值之魂。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