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頭條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新聞資訊>新頭條

擴展文學邊界 在廣納博取中展現(xiàn)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

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巡禮(之三)

來源:文藝報 | 徐健 康春華   時間 : 2024-08-26

 

分享到:

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進步的不竭動力,也是文學的生命所在。6年來,隨著越來越多青年文學愛好者加入創(chuàng)作隊伍,新時代文學有生力量不斷壯大,“文學新質”不斷涌現(xiàn)。廣大青年作家自覺賡續(xù)文學傳統(tǒng),不斷創(chuàng)新觀念和方法,向著歷史的深度、社會的廣度、生命的力度和藝術的難度進發(fā),向著廣闊的生活與心靈開放,以富有行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實踐,以充沛的想象力和強勁的創(chuàng)造力,在現(xiàn)代化新道路中開拓新的藝術空間,在文明新形態(tài)中塑造新的文學形態(tài),讓新時代文學煥發(fā)出嶄新的生機與活力。

從“地方”照見“中國”

近年來,“新東北文學”與“新南方寫作”不斷引發(fā)文學界關注,青年作家、評論家正是這場浪潮的創(chuàng)造者。雙雪濤、班宇、鄭執(zhí)等關注東北地區(qū)經濟轉型背后的社會人心,書寫具有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文學作品;王威廉、朱山坡、林森、林棹等將豐富多元的新南方經驗訴諸文學虛構之筆,塑造出一個個富有新鮮審美氣息的“新南方故事”。在以“新”為名的地方性寫作浪潮中,青年作家從自身經歷、視角和興趣出發(fā),將家國情懷與藝術探索相融合,以歷史、地域、方言俗語為語法,推動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不斷走向“質”的創(chuàng)新。他們既關注宏大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又在汪洋恣肆的想象中表達獨特的審美追求與文學抱負,讓新時代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為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之景。

日前發(fā)布的2024年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顯示,青年作家林棹的《潮汐圖》是2024年海外館藏數(shù)量最多的中文圖書。這部作品首發(fā)于2021年《收獲》雜志,次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被認為是“新南方寫作”的代表作。小說以“巨蛙”為敘事者,講述其從廣州到東南亞乃至歐洲的“遷徙”之旅,以粵方言書寫了充滿雨林氣息的19世紀20年代的中國與世界圖景。

“80后”林棹出生和成長在廣東深圳,大學畢業(yè)后從事和文學無關的工作。2018年,她意識到寫作對自己的重要意義,開始專注文學創(chuàng)作。在《潮汐圖》之前,她只出版過一本長篇小說《流溪》。談及文學創(chuàng)作,她表示,“不固守單一的、過去的經驗,不斷體驗、闖入新領域,或不斷挖掘、向深處去,持續(xù)為寫作收集新鮮養(yǎng)分,這是我的創(chuàng)作追求”。

“90后”作家周愷出生和成長在四川樂山一座小鎮(zhèn)的江邊碼頭,大學畢業(yè)以后,一邊在電臺當主播,一邊開始寫短篇小說,并在29歲時完成了30萬字的長篇小說《苔》。這部以樂山方言寫成的小說,將西南歷史、文化、社會和語言習俗交織成世俗傳奇故事,以其獨特的敘事和內容呈現(xiàn),受到文學界關注。批評家認為,小說以晚清時代的樂山為背景,書寫了蜀地的地方風情、民間野趣和市井江湖,接續(xù)和發(fā)揚了李劼人的文學傳統(tǒng),并展現(xiàn)了一代青年作家的歷史意識、文化傳統(tǒng)與語言觀念。周愷表示,自己從小在這片土地耳濡目染,最早的閱讀也大多來自《邊城》《死水微瀾》這類地域性極強的文學作品,所以“一下筆,所有想象都指向這個小鎮(zhèn)”。他認為,文學的思考方式更為原始和感性,自己在寫作中更多會被某個人物、某種生活、某段歷史甚至某類風俗觸動。

在創(chuàng)新題材和手法之外,青年作家也致力于探索審美新風尚。青年作家楊知寒雖定居杭州,但她用自己冷峻犀利的筆法,不斷圍繞故鄉(xiāng)東北的家庭往事,書寫人與人之間幽微隱秘的欲望與糾纏。她從網絡寫手起家,后來轉向純文學小說創(chuàng)作,2023年,她的首部小說集《一團堅冰》獲第六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首獎。遲子建認為,楊知寒的文學創(chuàng)作輕靈而不失深沉。以她為代表的黑龍江青年作家立足本土,以不同的姿態(tài),匯入新東北文學創(chuàng)作的洪流。“但所有的匯入,都應是自然而然的?!睏钪f,“寫作者是否能超越個人經驗和地域的局限,拓展更宏闊的視野,創(chuàng)作成果的產出是否具有可持續(xù)性,這些都是一個文學流派能否長遠的關鍵所在”。

在行走中書寫廣袤山河

青年意味著熾熱的青春氣息,也意味著永不枯竭的行動激情。在“一觸即達”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時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越來越成為青年寫作者們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他們將行旅與寫作相融合,在行走中調試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系,關注歷史、時代的變化,關注自然山河的瑰麗風景。

近年來,青年非虛構寫作中,以行走為主題的旅行寫作蔚然興起,突出展現(xiàn)了他們對新的感受力、新的文學語言、新的表達方式的積極探索,展現(xiàn)了他們對國家、歷史、社會的認知,以及承擔的文化使命。

從“顫巍巍”的印度轎車到菲律賓的螃蟹船,從古老的蒸汽機車到陌生人的摩托后座,在穿越南亞前往東南亞的路上,青年作家劉子超嘗試了各種交通工具,他在書中記錄下這些有趣的“奇遇”。腹地、邊境、午夜、游蕩者,構成了劉子超旅行文學世界的關鍵詞。在《沿著季風的方向》《失落的衛(wèi)星》《午夜降臨前抵達》等作品里,劉子超以自己的旅行、記錄、觀察和寫作,呈現(xiàn)了青年作家如何與自我和世界進行對話。

談及為什么要旅行的話題,劉子超說,不斷離開“此地”,本身就是文學永恒的母題。旅行不是觀光和獵奇,不僅是為了“了解到世界上還有人在這樣生活”。在全球化時代,中國人如何觀察世界,如何與之互動,可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課題。在即將推出的新作《血與蜜之地》中,他將繼續(xù)以旅行的方式探討“何處為家”這個古老話題。在他看來,旅行文學正是將親身在場的細微觀察和體驗,編織成準確、厚重的文字,從而保持自身的文學性和思想價值。

3年3萬里,從新概念作文大賽出道的青年作家七堇年把自己在橫斷山區(qū)的探險之旅寫成了一本旅行筆記。在衛(wèi)星地圖上走過的那些軌跡,一起串起了時間、記憶和風景。她談到,深入橫斷山脈的種種經歷,“不是我走近了山,而是山進入了我”,是人在行走中找到了自己的“地理”。比起“小說家”這個稱謂,七堇年更傾向于把自己定義為寫作者——核心是創(chuàng)作,工具是文字,向著不同的文學風景展開。她坦言,寫作《橫斷山脈》時,自己正處于創(chuàng)作生涯的轉折點,“很感恩這幾年和這本書的寫作過程,未來還會延續(xù)旅行文學方向的寫作”。隨著閱歷增長,她越來越感受到,“人工河渠是乏味的,自然河流的弧度才會帶來風景,余韻都在支流中、在小路上。文學的妙處在于,它是無數(shù)次繞彎路才能看到的風景”。

“我關心的,始終是一種呼喚——我這一代人,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可以真正地打開視野,成為一個開闊的人?”這是青年作家柏琳在創(chuàng)作《邊界的誘惑》時總縈繞心頭的問題。在巴爾干半島旅居、走訪、對談的日子里,她觀察這里的社會風貌、人情習俗,通過閱讀建立起對這片土地的歷史視野,懷著“愛與理解是否可以跨越邊界阻隔”的疑問,探討國家、民族與心靈的邊界之間的復雜關系。

在《收獲》長篇2021年春卷中以《西南三千里——重走湘黔滇旅行團一九三八年之路》為題刊發(fā)的系列章節(jié),是非虛構青年作家、記者楊瀟重走1938年西南聯(lián)大西遷之路的見聞與感受,這些篇章成為《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驛道上尋找西南聯(lián)大》一書的重要章節(jié)。楊瀟以徒步為主要方式,在40天里重走當年西遷線路,在記錄行走見聞的同時,穿插了諸多檔案、口述和地方文史資料以還原當年情境,在互文和對話中展現(xiàn)百年間青年知識分子的勇氣、關懷與擔當。如同楊瀟在后記中所說,自己試圖尋找20世紀30年代的年輕人,如何探索自己的命運之途,如何擁有珍貴的勇氣。談及青年人應當如何面對未知的可能性,楊瀟表示,“只要保持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人們就能守住自由感,進而守住自己的生活”。

在融合中孕育文學“新質”

近年來,在文學“破圈”“跨界”的趨勢下,純文學與類型文學逐漸打破文類、體裁和類型化手法方面的界限,彼此交融發(fā)展,呈現(xiàn)出更豐富的表達方式。這其中,青年作家的創(chuàng)作尤為值得關注。走出創(chuàng)作“舒適區(qū)”,打破門類界限,擴展文學邊界,創(chuàng)新文學樣態(tài),在廣納博取中別開生面,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中展現(xiàn)文學活力,正成為不少青年作家的創(chuàng)作追求。

2023年10月18日,中國作家海漄憑借《時空畫師》獲第81屆“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成為繼劉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獲得雨果獎的中國科幻作家。《時空畫師》以宋畫《千里江山圖》為靈感,結合推理探案、歷史權斗、離魂穿越等類型化手段,演繹了一幅名畫創(chuàng)作背后的權力紛爭。作品獲獎后,成為影視、游戲行業(yè)大熱IP,一系列衍生版權也在加速開發(fā)之中。

如今,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科幻故事的創(chuàng)作受到越來越多青年科幻創(chuàng)作者的青睞,他們以科幻視角挖掘和重塑人們所熟知的歷史故事,在世界、地球、宇宙尺度上,思考中華文明的獨特性。這類題材也深受讀者喜愛。對此,海漄認為,科學是全球通行的,但科幻中的想象力卻是每個民族獨特的財富,“將傳統(tǒng)歷史文化融入科幻創(chuàng)作,不僅能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也能讓中國的科幻作品走向世界”。

“95后”網絡作家天瑞說符的處女作《我們生活在南京》自出版以來,獲得了網絡文學界、科幻文學界和影視界的關注,這是讓他沒有想到的。這部作品先后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華語科幻星云獎、百花文學獎網絡文學獎、科幻星球獎等獎項,同名改編電影正在制作過程中。談及創(chuàng)作緣起,天瑞說符表示,“作品的靈感來自新海誠的動畫電影《你的名字》,我很喜歡這個故事的質感,被電影里少男少女的情感觸動。所以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會有意無意地關注它的動畫氣質”。他認為,可能是因為這部作品與當代現(xiàn)實生活結合比較緊密,而且本身也不是高概念科幻,影視化改編工作相對容易。從業(yè)余愛好者到真正的小說創(chuàng)作者,他表示,閱歷、沉淀、靈感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毅力,只有堅持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我們生活在南京》以青春化視角的敘事,結合科技想象,將當下社會和近未來的城市日常生活變?yōu)檩p松愉悅、可讀性強的科幻故事,因此受到年輕讀者喜愛。對此,有網絡文學研究者表示,網絡科幻正以更靈活的方式,有效介入當下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fā)展變化,在文學創(chuàng)新道路上作出自己的探索。

如今,越來越多青年創(chuàng)作者緊跟時代步伐,擁抱火熱生活,將文學創(chuàng)作朝向豐富多彩的廣闊社會敞開。他們不斷進行題材的開拓、思想的提升、審美的實驗,將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共同書寫著新時代文學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青春篇章。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